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77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9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71
走进法院打官司,第一道难关竟是背出银行卡开户支行全称。如今许多法院立案时要求填写银行账号确认书,还美其名曰“确保退费和执行款顺利到账”,实则让普通人寸步难行。法院要求精确到支行名称,每个数字都不能出错,可大多数人连开户行具体名称都记不清,只能跑银行查证明。有人因写错总行名称被要求重新排队修改,老人因不会用手机扫描文件反复修改五次才通过审核,直呼“告状比种地还累”。 立案难的烦恼不止于此。有人因起诉状剪掉纸角被认定“材料不完整”,有人因证据目录不是PDF格式被打回,还有人因被告身份证号缺一位被要求去派出所开证明。法院线上系统更是让人头疼,上传文件必须小于2MB,可自带扫描功能生成的文件却超限制,逼得老百姓花钱买专业设备。最讽刺的是“自愿调解”环节,不同意调解就卡着不立案,调解员只打一次电话,被告不接就宣布调解失败,让案件在流程里空转三个月。 这些看似“严谨”的规定,背后是法院把麻烦推给百姓的懒政思维。要求开户行精确到支行,银行系统里根本查不到个人账户的支行归属;强调账号不能错一个字,却无视多数人记不住长串数字的实际情况。当农民工因写错账号数字在法院和银行之间跑了三趟,红着眼眶说“还没开庭,我就快放弃了”时,司法的温度早已凉了人心。 司法便民不该是句空话。与其在立案时刁难百姓,不如把银行账号确认环节移到案件审结后;开发小程序自动识别开户行,比让群众跑断腿更实在;对于手滑填错的信息,完全可以在后续环节补正。法院的电子系统早该升级换代,而不是逼着老百姓当“格式转换专家”。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1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