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穿透空气,将蚂蚁触须放大至10亿倍,原本纤细的“感知天线”瞬间蜕变为纵横交错的生物精密工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触须表面的几丁质外骨骼,此刻已化作连绵起伏的“纳米山脉”,山脉间布满直径仅数纳米的微孔,如同精心设计的过滤阀门,只允许特定分子进入内部通道。 沿着“山脉”向下探寻,会发现无数根中空的“纳米管道”——这是触须的嗅觉神经束,管道内壁覆盖着螺旋状的蛋白纤维,每圈纤维间距精确到2纳米,如同传送带般将气味分子快速输送至神经末梢。在管道交汇处,球形的嗅觉受体蛋白如同悬浮的“分子探测器”,它们表面凸起的氨基酸链会与特定气味分子精准结合,一旦匹配成功,就会触发内部的电子信号,如同按下生物信号的启动键。 更令人惊叹的是触须顶端的机械感应区,放大后呈现出密集的“纳米凸起”,每个凸起顶端都顶着一颗透明的“液滴状”传感器,这是蚂蚁感知振动和触觉的关键结构。当外界轻微振动传来,“液滴”会随之摆动,带动下方的弹性蛋白丝产生形变,这种形变会转化为神经电信号,让蚂蚁在瞬间捕捉到食物位置或同伴的触碰信息。 在这片微观世界里,没有多余的结构,每一处纳米级的设计都精准服务于感知功能,从气味分子的捕捉到振动信号的转化,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精密仪器,默默支撑着蚂蚁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与交流。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5
00:00 / 07: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4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5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8: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66661天前
但现实是,宇宙有个绝对的“限速标志”: 光速 光速,一秒钟30万公里 就这么快,跑一年 但在宇宙里,这简直就是“龟速”!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 发个“在吗? 8年半以后才能收到一句“在呢 ”,这天还怎么聊? 我们向宇宙广播信号才一百多年 信号跑的距离 在直径超过15万光年的银河系这个“大城市”里 连一个街区都没出去 别人听不见我们,我们也听不见别人 可能才是常态 就算银河系里真有外星广播 我们可能还得再等上个1500年才有机会听到 第二个可能:我们不是来晚了 有没有可能 我们是宇宙中的第一批“智慧玩家”? 宇宙的“宜居”环境是最近几十亿年才慢慢变好的 我们就像是早上5点就起床去赶集的人 因为大部分人要等到8点才来 我们可能会在其他文明出现之前 我们可能是“最后的幸存者”。 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 足够无数个文明兴起又衰亡 可能曾经有过辉煌的银河帝国 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 而我们,是废墟上新长出的一棵小草 这两种可能,都指向一个孤独的结局 都引出了一个更深刻的概念 叫做“大过滤器”。 你可以把生命演化想象成一个闯关游戏 第一关:星球上得有合适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得组合成能自我复制的DNA和RNA 第三关: 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得进化成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第四关:生物得发展出智慧和技术 技术文明得有能力进行星际殖民 并且在此之前不把自己玩死 “大过滤器”理论认为 在这条漫长的闯关路上 至少有一个关卡,是“地狱难度”, 几乎所有生命都会在这儿卡关、团灭 这个过滤器可能是一颗毁灭行星的小行星 一次足以彻底清洗整个星系的伽马射线暴 甚至是宿主恒星的一次不稳定爆发 这个“大过滤器”到底在哪儿? 如果它在我们身后 比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这一步就极其困难 那我们人类就是宇宙级的“天选之子”, 我们已经通关了最难的部分 前途一片光明 这个“大过滤器”在我们前方呢? 核战争、失控的人工智能 或者某种我们还无法想象的宇宙灾难 所有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文明 最终都会因为这个过滤器而自我毁灭 宇宙的寂静 就是无数文明在“大过滤器”面前的“下线通知”。 正在一步步走向那个未知的“终极考场”。 这种强制下线的想法虽然悲壮 外星人可能早就来了 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只是我们道行太浅,无法察觉 这就引出了一个脑洞大开的假说:“动物园假说”。 宇宙里可能存在一个由超级文明组成的“银河俱乐部”。 他们早就发
00:00 / 05: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66665天前
为什么说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宇宙?想象一群蚂蚁它们能理解地球吗?接下来的40分钟希望能洗去你忙碌一天的疲惫,安静的看,安静的听,也祝你有一个好梦。 宇宙是无中生有,而第一个难倒物理学家的就是这个"无"。这个"无"到底是什么?在地球上一立方米的空气大约相当于一千次呼吸的量,但要是跟宇宙的平均水平相比,这已经是宇宙中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了。虽然看着什么都没有,可实际上这片空间中最大的生物是细菌,还漂浮着微观的碎屑。 所有这些复杂的分子组合在人类的感官中被简化为了"气味",而空气本身还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一系列不那么常见的分子,如甲烷和臭氧。但这还不是全部,大约每秒钟都有一束宇宙射线穿过这一立方米的空间。 这些射线由遥远宇宙中的高能活动产生,比如恒星爆炸或黑洞坍塌。这些粒子在宇宙中不受干扰地穿行了数十亿年,最终与一个不幸的空气分子碰撞而终结。此外这里还充斥着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来自上方太阳的可见光,来自下方地面的红外热量,来自更广阔宇宙的零星X射线和伽马射线,以及承载着全球信息和信号的微波和无线电波。 更不用说那些几乎从不现身的粒子了,数千亿个中微子以及无处不在的暗物质。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都移走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设法移除每一个分子、原子、粒子和辐射光子,我们能创造出绝对的"无"吗?不是空旷不是真空,而是创造纯粹的虚无。这种"无"到底存不存在? 而这个问题还关联着另一个核心追问:我们为何存在?16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宫前全场死寂,奥托冯·居里克手心冒汗,成败在此一举。他猛地抬手挥下信号,16匹骏马瞬间分成两组,朝着相反方向疯狂发力。马蹄蹬地溅起漫天尘土,绳索绷得像要断裂,轰鸣声震得人耳朵发颤。 可无论马儿怎么嘶吼拼尽全力,中间那两个扣在一起的铜半球愣是纹丝不动,全场哗然。奥托却嘴角上扬,你以为他是驯马大师?错!这是一场物理实验,只是为了解开一个千古难题。宇宙里真的有"空无一物"的真空吗?其实这事儿不是他瞎琢磨的! 早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前,大家都信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中心,外面裹着一层层水晶球,天体都在球上转连个缝隙都没有,根本没有"真空"这回事!可日心说一出来矛盾来了,行星在什么上面跑?总不能是空气吧?地球转得那么快,咱们早该被风吹飞了!那难道是···虚无?这一问直接引爆2000年大争论! 一派是德谟克利特为首的"原子党",宇宙就俩东西,原子和虚空!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9: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