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真正重要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 三顾茅庐的故事里,诸葛亮在隆中高卧,刘备三次踏雪而来。第一次折戟而归,第二次扑空而返,直到第三次,才终于与卧龙达成共识。这看似笨拙的坚持,实则藏着穿透时空的智慧。 有人笑刘备痴,认为凭皇叔身份一纸诏书便能令孔明出山。可真正的人才,从不在追逐速成的路上。诸葛亮要的不是主公,而是知音;不是权势,而是信任。那些轻易获得的追随,不过是利益的短暂捆绑,唯有经得起等待的诚意,才能换来灵魂的共鸣。 这让我想起当代职场,太多人渴望“一击即中”。投出简历便盼着秒回offer,方案刚落地就想看到业绩爆发,却忘了真正的价值生长,都需要耐心浇灌。就像刘备,他在风雪中跋涉的每一步,都是对自我意志的淬炼,对目标的笃定。正是这份不疾不徐,让他最终赢得了天下三分。 在这个鼓吹“快”的时代,“慢”反而成了稀缺的竞争力。三顾茅庐的精髓,不在于重复的拜访动作,而在于它教会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永远值得等待;真正宏大的目标,需要用诚意与坚持搭建阶梯。当我们愿意放下浮躁,以文火慢炖的耐心经营事业、打磨能力,或许就能触摸到那些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珍贵机遇。毕竟,千里马常在,而愿意三次叩响柴扉的伯乐,才是改写历史的人。
00:00 / 1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3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隆中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再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典故#儿童睡前故事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