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9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
航拍武清运河段|一条河,半部中国古代物流史! 无人机掠过河面时,京杭大运河正蜿蜒“流”进武清城区——这条开凿于春秋、兴盛于隋唐的水道,曾是古代中国的“超级物流天花板”! 没汽车的年代,它是唯一“高速路” 陆运靠车马?损耗大(马要吃掉大半粮食)、速度慢(日行百里顶天),还怕山路戈壁。但运河不一样: • 一艘漕船能装几百石粮(顶几十辆马车),船队动不动上百艘,真正“万艘龙舸通南北”; • 靠水流、风力驱动,人力消耗少,明清算过:漕运成本只有陆运的1/10! • 全年通航不堵车,南方荔枝、茶叶经此北上,杨贵妃吃的鲜荔枝,说不定先坐船再骑马~ 隋唐到明清,南方的粮食、丝绸全靠它“输血”都城:元朝重修后成“南北动脉”,明清每年数百万石漕粮经此进京,乾隆下江南也走这条水路——北京能当几百年都城,全靠运河“喂”粮食! 打仗时,它是“移动粮仓” 古人打仗,粮草比兵器更重要! • 三国曹操北征,开运河运兵粮; • 南宋与金对峙,运河闸口、渡口全是战场,粮草顺河送前线,战船还能顺流突袭。 (武清当年牛在哪?漕运枢纽+军事要塞,双重C位!) 藏在河湾里的小传奇 隋炀帝开运河不是为了玩!打通南北水上大动脉,让中国第一次有了贯穿南北的物流网; 武清段曾有“筐儿港闸”,古人用船闸解决水位差(比欧洲早300年),现在还能找到遗址~ 如今的运河没了漕船号角,却留着千年烟火:岸边古镇、洗衣的老人、掠过的水鸟……下次飞无人机,记得找找河岸边的历史痕迹呀~ #京杭大运河 #武清航拍 #古代黑科技 #航拍最美家乡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3
🤩江苏的繁荣确实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这两条“黄金水道”为江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它们的价值远不止于“运输工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度解读: ✅一、水运成本低,撑起经济命脉 长江和运河的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7,这对大宗商品运输至关重要。例如: -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2023年货物运量达3.5亿吨,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4倍; - 苏州段日均通过船舶超1000艘次,年货物通过量超1.9亿吨,承担了苏州近70%的货运量; - 太仓港(长江第一大港)每月装船出海的汽车超万辆,全球1/4造船订单在此完成。 大白话: 水运便宜又量大,江苏的工厂、码头靠这两条“黄金水道”把货物卖到全国甚至全球,成本低到竞争对手眼红。 ✅二、水网串联,打造“通江达海”的交通网 江苏通过长江和运河,将内陆与海洋、国内与国际市场无缝连接: - 京杭大运河升级:苏南运河从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2025年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行,运力翻倍; - 港口集群效应:江苏有10个亿吨级大港(全国最多),连云港、太仓港等通过运河与长江联动,货物可直达全球82条国际航线; - 多式联运:如盐城通过“水铁联运”,将汽车配件从内河码头直送上海港,物流成本降低30%。 大白话:长江和运河像两条“高速公路”,把江苏的港口、铁路、公路全串起来,货船、火车、卡车无缝对接,去哪都方便。 ✅三、产业沿水而生,催生经济集群 水运不仅带动物流,更直接塑造了江苏的产业格局: - 沿江产业:长江沿岸聚集了全国30%的造船产能、40%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常州每40秒下线一辆车); - 临港经济:宿迁依托运河港口,吸引高端纺织、新材料企业落户,2023年临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 历史积淀:明清时期,苏州因运河成为“丝绸之府”,如今仍靠水运支撑高端纺织业,产值占全国1/5。 大白话:工厂沿着水道建,原材料从船上卸下来直接进车间,成品装船运走,产业链“一条龙”全在水边搞定。 #长江 #京杭大运河 #江苏 #水韵江苏 #内容启发搜索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16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7: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8
城市发展的“第一密码”:水路港口建则兴,失则滞 纵观古今城市兴衰,一条铁律从未改变:城市要发展,水路港口建设必须第一位。从京杭大运河畔的繁华都会,到引江济淮、平陆运河催生的现代枢纽,崛起的城市皆以港口为引擎;错失港口优势的城市,即便借力其他交通,长期竞争中也终将失势。 古代城市的命运,早已与港口深度绑定。京杭大运河贯通后,扬州凭“南北转运港”成为唐代“商胡贾客云集”的天下都会,苏州借运河码头成明清“江南粮运中心”,济宁、淮安也因港口成区域枢纽。反之,远离水路的城市,即便短暂兴起,也因要素流动成本高而衰落——有港口则聚产业、汇人流,无港口则失根基。 现代交通时代,高铁、航空仍无法替代港口的战略价值。安徽引江济淮通航后,千吨级船舶直抵淮河,合肥港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吸引大宗产业落地;安庆港带动企业物流成本降30%,城市突破发展瓶颈。广西平陆运河打通出海通道,南宁从“内河城市”变“临海城市”,西南货物出海航程缩短560公里、成本降30%,钦州港等因枢纽地位集聚千亿级产业。 港口之所以是“第一位”,源于三大不可替代优势:一是成本最低,水运成本仅为公路1/5、铁路1/2,支撑大宗物资低成本运输;二是运量最大,一艘千吨货轮抵100辆重卡、20节火车车厢,承接城市发展巨量需求;三是战略最稳,兼具运输与水资源调配功能,如引江济淮解皖北缺水,平陆运河保西南能源安全。 未来城市竞争,本质是要素流动效率的竞争,港口是关键变量。有顶级港口的城市,能低成本集聚产业、链接市场;缺港口的城市,终将在高成本中落后。想发展,先建港——这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规律。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