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有人从不被骗?答案藏在现象学里 #人生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 #现象学 #独立思考 #感悟人生 @DOU+小助手 @DOU+上热门 @生活服务热点中心 @抖音创作小助手 @抖音小助手 @抖音创作灵感 @抖音 @大问题Dialectic 同样是看世界,为什么有人从不被骗?答案藏在现象学里。 用现象学方法,直接认识事物,独立思考,不会被骗。 近期,很多外国的博主来到中国实地旅游后发现,中国根本不是像外国媒体上报道的那样,而是一个富裕、强大,整洁美丽、欣欣向荣的国家。 我们中的有些人也有类似经历,例如某件事听了别人的话,轻信了别人,被别人带了节奏,后来才发现被带到坑里去了,有的甚至还遭遇了很大损失。 其实一个人只要有一点“现象学方法”的意识,就不会轻信别人,被别人带了节奏,更不会上当受骗。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基本点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面向现象,也就是面向人的意识领域。 面向事物本身的一个前提是对认识者和现象之间的间接知识,“加括号”“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样,就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虽然现象学方法的概念有特定的含义,但是这种方法清扫间接知识,不道听途说,直接面向“事物”本身的做法,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们有了“现象学方法”的意识,就不会被别人的意见干扰,而是由自己直接面向事物,注重第一手的、直接认识到的资料,然后经过思考,判断等综合,最终得出自己的判断。 当然自己的判断未必正确或准确,但至少减少了被带入坑的经历和感觉。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乔治·西蒙·欧姆(1789-1854)是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其发现的欧姆定律确立了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成为电学理论的基石之一。他出生于德国埃尔朗根一个锁匠家庭,虽因经济困难一度辍学,但凭借顽强自学考入埃尔朗根大学,并获得数学博士学位。欧姆科研生涯的转折点始于他担任科隆大学预科物理教师期间,在了解到傅里叶关于热传导的数学研究后,深受启发,坚信类似数学规律也应存在于电学现象中。 基于这一思想,他系统设计实验以探寻电流的驱动力与传导规律。通过使用伏打电堆和当时最精确的电流扭秤,他经过严谨测量,于1827年在著作《电路的数学研究》中明确提出: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即著名的公式 I = U/R。这一突破性发现首次为电学提供了精确定量规律。欧姆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同时从理论上定义了导体的电导率与电阻概念,并指出电阻与导体材料及尺寸的定量关系。然而,由于当时德国学界缺乏对理论物理的重视以及其成果的数学化表述,他的工作起初遭受了广泛质疑与冷遇,这一不公待遇使他长期未能获得理想教职。这位坚韧不拔的探索者直至晚年才获得学界普遍认可,受聘慕尼黑大学并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欧姆定律以其简洁与普适,不仅成为所有电气工程与电路分析的出发点,其揭示的线性响应思想更深远影响了后世对物理体系的理解,其名字也被永久定为电阻的国际单位。#科学 #科技 #历史 #人物 #物理
00:00 / 08: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你说的话孩子不但不听,还对着干,该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是无数家长共同面临的核心困扰,是多数家庭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其实,这一现象背后藏着心理学规律,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魏格纳的“白熊效应”实验,就深刻揭示了关键原因。在实验中,魏格纳要求参与者不要在脑海中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所有人的思维都出现强烈反弹,脑海里无一例外都会浮现出白熊的形象。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当孩子在前面奔跑时,家长本能地喊“小心,别摔了”,可是毫无效果。因为人的潜意识无法识别“别”“不”这类否定词,家长看似提醒“别摔”,实则是在强调“摔跤”,孩子的注意力会被牢牢吸引到“摔跤”上,潜意识甚至会推动这一行为发生。不妨回想一下,你平时对孩子说的话里,有多少是用否定句式表达的?“不要玩手机了”“不要浪费时间”“别磨蹭了”“上课别走神”“不然老师不喜欢你”……按照潜意识的信息处理逻辑,孩子会自动过滤掉否定词,真正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玩手机”“浪费时间”“磨蹭”“上课走神”“不被老师喜欢”。 所以,亲子沟通的核心关键的是: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正面确认”,与我们上一节课提到的“潜意识正面暗示”一脉相承。具体可以这样调整沟通方式: - 孩子玩手机时,不说“不要玩手机了”,而是说“孩子,该去学习了”; - 孩子浪费时间时,不说“不要浪费时间”,而是说“孩子,请珍惜我们的时间”; - 孩子拖拉磨蹭时,不说“别磨蹭了”,而是说“孩子,请加快你的速度”; - 孩子上课容易分心时,不说“上课别走神”,而是说“孩子,请认真听课”。表面上看,“正面确认”和“批评指责”似乎差别不大,但核心逻辑截然不同:批评指责指向过去,聚焦于孩子已经犯过的错误,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而正面确认指向未来,聚焦于孩子可以达成的积极行为,每个人都本能地拒绝批评,但很少有人会抗拒被正面确认的感觉。作为家长,我们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行为上,而非负面问题上。用积极、明确的正面确认方式,清晰告知孩子应该做的事,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减少对抗情绪。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不妨尝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沟通技巧,看看亲子关系是否会有积极变化。#潜意识育儿#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正面教育的力量 #正面引导 #正面教育 @孩子叛逆怎么办#亲子关系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天性抑或后天: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的行为动因博弈》 📌中心主题思想 ⭐️围绕“天性(Nature)vs 后天环境(Nurture)”的经典争议,通过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探讨人类为何会在权威压力下做出违背个人道德的行为,进而反思“行为是由基因本能驱动,还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核心问题。 📌主要内容 ⭐️1. 实验设计: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招募40名受试者(扮演“教师”),让他们对答错问题的“学生”(实为演员)施加电击(电压从15V到450V),并要求无视“学生”的痛苦反应。 ⭐️2. 预期与结果:精神病学家预测几乎没人会用450V,但实际超60%的受试者服从到最高电压(部分国家甚至达85%)。 3. 两种解释: 📎天性论:认为是人类的“攻击性本能”(基因遗传)驱动了电击行为,这种本能曾帮助祖先生存。 📎 环境论:认为是实验的“社会环境”(实验室的权威感、“科学研究”的正当性)让受试者将行为合理化,服从于制度权威。 📌结论 ⭐️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情境下的高服从性,但“行为是天性(基因)还是环境(社会)导致”的争议尚未解决——这正是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核心问题:需要明确基因编程与环境交互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雅思#阅读#认知思维#自我提升#讲书 @DOU+小助手 @俞敏洪 @新东方雅思托福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抖音创作小助手 @外研社辩论赛事助手 @罗振宇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算错数据”的天才:海森堡之谜 算错2个数量级!这个天才,让纳粹原子弹梦碎 广岛核爆的蘑菇云下,藏着一个千古谜题:量子物理奠基人海森堡,明明是31岁拿诺奖的天才,却在纳粹核计划中犯了低级错误——把铀-235需求量算成“几吨”,而真相只需十几千克。 他本是上帝吻过的奇才,24岁创立矩阵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改写物理史。可重核裂变发现后,希特勒盯上了这个“末日武器”,党卫军找上门,将他绑上纳粹战车。 当时的德国握着天胡牌:27个诺奖得主、充足铀矿、挪威重水工厂,核计划看似稳赢。可海森堡一份报告,让希特勒彻底暴怒——几吨铀-235意味着要造4.7万吨银币的分离装置,荒诞成本让纳粹搁置原子弹计划两年。 直到广岛核爆,同行才发现这个离谱错误。海森堡说“我故意夸大难度,不想打开潘多拉魔盒”,可“曼哈顿计划”核心却驳斥这是“马后炮”,监听报告显示他是真算错,还曾因重新计算脸色惨白。 他不是纯粹的英雄,也不是彻底的帮凶。在纳粹战车前,是良知刻意犯错,还是天才陷入盲区?没人能说清。但可以肯定,这个“致命错误”,让二战避开了核浩劫。 科学的底线从不是公式,是人心。你觉得海森堡是良知觉醒,还是真的无能? #海森堡之谜 #纳粹核计划的破 灭 #科学与良知的抉择 #天才的致命错误 #二战隐秘往事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