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
论语解读第99期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孔子经常感叹,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一定经常感叹。虽然他常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但是当他的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的时候,他也感叹:莫我知也夫,没人了解我啊,没人了解我!当他的思想和主张无法推行的时候,他又感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的道大概是推行不了了!如果实在推行不了了,我就做个木筏子,漂洋过海,到海外去。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哪里不能实现东周梦?其实,孔子这个话,既有点无奈,又有点赌气,还有点调侃的意思。于是,孔子半开玩笑地说,能够跟我去海外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仲由就是子路啦! 子路一听来劲了,什嘛?这是在表扬我了吗?关键时候,还得是我仲由啊!子路心里美滋滋的。结果,孔子给他泼了一瓢冷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仲由这个好勇的精神是大大超过了我啊,只可惜啊,无所取材。什么是无所取材呢?几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说,材就是材料,木材,找不到做木筏子的木材了。这是最浅显、最直接的理解。 第二种理解是说,材就是裁剪,是个通假字,子路这个人,怎么不懂得裁夺事理啊?一个玩笑话,还当真了! 第三种理解是说,材啊,就是哉,是个语气词,无所取材就是无所取哉,子路,除了好勇的精神外,再没什么可取的了。 那,第四种理解是说,无所取材就是无法实现他的才能,木材的材就是人才的才,他好勇嘛,但是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孔子这一帮人,文能定国,武能安邦,有人擅长搞政治的,有人擅长搞经济,有人擅长搞军事的,有人擅长搞外交,还有人擅长搞文化建设事业,可以说,他们去治理一个国家,简直是一整套班子,提锅上灶,拎包入住,省事得很!但是,有锅没有灶,有包没有房,有自强不息的君子,但是没有厚德载物的地方。所以,孔子才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嘛!那么,孔子的学生中,谁擅长于政治?谁擅长于军事?谁又擅长于外交呢?关乎我,我们下期再说。#孔子 #论语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中庸》 首先你要知道的是,每个人都不傻,不要把任何一个人当成傻子。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知道为自己谋求利益。我们每个人都有小聪明,每个人都不傻,都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好,什么东西对自己不好。 小聪明是一种计较,智慧是一种不去计较。一句话就说完了,但实际上这其中非常的复杂。 计较自己的得失,计较自己的利益是正常的。关键在于遇到一些事情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通过思考,通过问自己,通过问自己的内心,什么东西才是更重要的?是那一点利益?一点得失?还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从小聪明转化成智慧需要过程,需要观念的转变,需要能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能够理解到不去计较的好处,需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才是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最有价值的。 我们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人事物上面,比如说,放在自己的家人上面,放在自己亲近的人上面,放的那些真正的为自己好的人上面,放在一些能够体现自己价值,体现自己意义的事情上面。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学会珍惜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被忽略的那些看似普通平凡,但是只要耐心,细心,品味之后,能够感受到幸福感的那种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很富足,不要向外一直去索取,去追求,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更准确的说,就在你的内心。 不要为了表现去表现,当评价的权利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你就不会在乎外界的评价。当你能够不在乎外界评价的时候,你就能够意识到提升自己的智慧才是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你就不会轻易的给自己埋下一些隐患,招来一些小人,引来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好的事情。 周易中有吉凶祸福的占卜,但是我以为,只有一种状态是最好的,就是周易当中的两个字,无咎。因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就算是吉,如果不加以防范,就会埋下隐患。就算是凶,只要加以谨慎,也能够转危为安。只有无咎才是一种大智慧,不吉也不凶。这就是中庸之道,或者说是一种中和之道一种平衡之道。 大吉大利不是最好的状态,兴奋快乐也不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状态是一种平静,平稳,内敛,富足,充实的状态。是一种无咎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差错的状态,没有差错,就会减少很多很多麻烦,就会没有那么多烦心事打扰自己的平静安稳。#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国学#修心修行 #觉醒开悟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三十七、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今译 孔子说:“没有人能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我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只是从人事上去学习,依循天理日求上进,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引述 下学而上达,意思是下学人事而上达天道。孔子认为礼是人事行为的规范,仁是人事行为的本质。只有依仁合义,持续精进,才能够上达天道,而知天命。 知天命的指标,即在不怨天,不尤人,凡事逆来顺受。以孔子的修养,五十岁时才知天命,可见实在不容易。像孔子这样杰出的人,一般人当然很不容易了解。所以孔子自叹没有人能够了解他,只有天才能明白他的心情。 一般人忙于下学,根本没有上达的可能。孔子说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关于天命的部分,很少向这些人提起。因为它比较高明,并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生活智慧 (一)下学而上达,下为人,上为天。由人事上达天命,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当中不需要神明的媒介,成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特色。 (二)“我欲仁,斯仁至矣”(《述天篇》)。命在天也在我,便是天人合一的明证。人人都可以做到,只要不断从道德实践中去体会,逐渐提高自觉,以求上达。开始学起,日求上进。(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篇》)。天道只能自存,无法弘人。我们必须充实下学的功夫,才能弘扬天道。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论语-3--中华蒙学经典 还有一个意思,却有各种记载的,如《里仁篇第四》说:“不患莫己知,求可为也。”《宪问篇第十四》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如《泰伯篇第八》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又如《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对这一解释加以驳斥。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 《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其著作年代有先有后。崔述《洙泗信录》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从词义的运用上可反映出《论语》的著笔先后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 思想内容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 #蒙学#经典#儿童读物#孔子#论语
00:00 / 2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