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人生哲学 #文学的力量 #读书分享 #情感共鸣 #书籍分享 国学经典:读《菜根谭》——入世有为,出世无染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诸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菜根谭》中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入世与出世的智慧,以及如何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想要在世间有所作为的人,必须先领略到超脱尘世的境界,否则无法摆脱世俗的污浊和纷扰;想要超脱尘世而不被污染的人,必须先充分体验世间的生活,否则无法忍受超脱后的孤独和寂寞。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需要一种平衡的心态,既要能够适应尘世的生活,又要在内心保持一份超脱和宁静。 在修身养性方面,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能够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我们常常会因为世俗的纷扰而迷失自我,被名利、欲望所困扰。因此,我们需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通过冥想、阅读、自然之旅等方式,让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尘世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逃避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平衡,做到既不被世俗所染,又能在尘世中有所作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是追求名利,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这句话启示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衡。我们可以努力工作,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同时也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简单乐趣,如与家人共度时光、欣赏自然美景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学习领域,这句话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品德和修养的过程。我们要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但同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被成绩和排名所束缚。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适应社会,但也要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在工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能够在职场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世俗的名利所诱惑。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要在工作中努力奋斗,追求事业的成功,但同时也要学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而不是仅仅为了名利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菜根谭》的智慧,恰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在入世与出世之间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7: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理平3月前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理平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道家哲学中关于“德”的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老子对“德”的分层理解以及对“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思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最高层次的德,也就是符合“道”的自然本性的德。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行作为、顺应自然客观规律去行事。无以为:没有刻意的目的性、没有人为造作的动机。“以”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凭借”、“故意”、“为了某种目的”。整体意思:真正高尚的德行,是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的,而且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目的或刻意表现,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次一等的德,虽然也在行德,但已经偏离了“道”的自然本性。为之:有所作为,是主动去做某些事。有以为:有目的、有意图、有意识地去做,带有一定的功利心或者为了获得某种认可。整体意思:次一等的德行,是人为努力去行善、去表现德,而且往往是出于某种目的性,比如为了得到称赞、为了符合道德标准等。 老子认为,最高明的德行不是刻意追求或表现出来的,而是像“道”一样,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欲无求、不加造作。这种德行是内在的、与道合一的,不依赖外在形式。 “上德”与“下德”区别: 上德:接近于“道”,是无为、无私、无欲的,是真正的德。 下德:虽然也在做“德”的事,但已经有了分别心、功利心,甚至是为了获得名声或回报,因此已经偏离了德之本质。 老子对那些“为了道德而行道德”的行为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当人们开始强调“我是有德的”“我在做好事”时,这种德已经不是纯粹的德,而是一种“有为”的、带有自我目的的行为。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治国理政。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执政者如果能够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百姓生活,反而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反之,若以严苛的法令、功利的政策去治理,则往往适得其反。 真正高尚的德行是自然无为、不带目的性的;而次等的德行则是有意为之、带有动机和目的的。老子借此告诫人们,要追求与“道”相合的自然而然的德性,而不是执着于表面的、人为的道德行为。这一思想对后世的道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自然”“内敛”等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理解《道德经》乃至整个道家哲学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2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