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4
《三板溪水电站库区移民的乡愁在泥土中生根》(原创) 2003年的夏天,阳光烫得能晒出辣椒的噼啪声响,我作为县里的抽调移民工作人员,第一次踏进三板溪库区深处的文斗河边村。潮湿的空气裹着草木的涩味扑面而来,脚下的土地似乎能感受到即将来临的告别,无言地蒸腾着气息。 动员工作远比预料的艰难。乡亲们蹲在门槛边沉默抽烟,烟雾缭绕下眉头深锁;老人枯瘦的手一遍遍抚过旧门框,仿佛要将那粗糙的纹理刻进掌心;孩子们不懂即将发生什么,在晒得滚烫的泥地上追逐打闹,笑声穿透沉闷的空气。我们反复解释着未来新家的规划,描绘着明亮的房子和安稳的生活。然而,回应我们的常是长久的静默,以及偶尔飘来的低声叹息:“房子能搬,这脚下的土,屋后的山,能搬得走吗?” 搬迁那天终于到来。村口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老人佝偻着背,仔细地用一方洗得泛白的蓝布,小心包裹起门前的一捧泥土。她抬头看向我们,浑浊的眼底映着水光:“孩子,带上它,新地方的水土,怕不服啊。”那包泥土被她珍重地放进随身的瓦罐里,也沉甸甸地坠入了我心底最深处。那一刻,我忽然读懂了乡愁——那是对脚下土地最深的依恋,是血脉与泥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牵连。 多年后,在移民新村整齐的屋舍旁,竟又意外遇见那位老人。她站在新开垦的小菜园里,正弯腰侍弄几株辣椒苗,神情专注。脚下的泥土,正是当年瓦罐中那一捧故乡土。她抬头望见我,笑了:“你看,这新地方的土,接了老家的根,辣椒也肯结,红得很!”那笑容里,所有离别的沉重似乎被新生的果实悄然消解。泥土无言,却让根脉在新的土地上默默延续;离乡的痛楚,终究在汗水浇灌的日常里,被时间熨帖成了生命深处一道坚韧的印痕。 原来,真正的治愈并非遗忘,而是让思念落地生根,在异乡的土壤里结出新的果实。当初瓦罐里那捧沉默的泥土,早已在老人新家的菜园中悄然苏醒,长出了辣椒红、菜叶绿。原来哪有什么真正的告别?故乡从未沉没,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异乡的土壤里继续呼吸。我们这些笨拙的“说客”,最终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移栽者”——见证着乡愁如何在新家园的晨光里,顽强地抽出了第一片新绿。#乡愁记忆 #治愈系风景 #三板溪水电站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