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作于1959年7月1日,正值他重返庐山参加中央会议之际。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融入了对国际局势的审视与对国内建设的豪情。以下是诗词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诗词全文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白话文翻译 1.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原文解析:庐山如天外飞仙般雄峙长江之畔,盘山公路在葱郁的山林间盘旋四百余道弯。 背景:庐山山道约35公里,实际弯道近400个,“四百旋”以夸张手法凸显山势险峻与攀登的豪迈。毛泽东在此以“飞峙”二字,将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美感,既呼应庐山“地垒式断块山”的地质特征,又暗含“天外来峰”的奇幻想象,与君山岛“海风吹落”的典故形成呼应。 2. 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原文解析:诗人以冷峻的目光俯瞰世界,国内建设的热潮如风雨般激荡江天。 背景:1959年正值中苏关系恶化、西方反华势力猖獗之际。“冷眼”直指美苏等敌对势力,展现毛泽东对国际压力的蔑视;“热风”则象征国内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诗句通过“冷”与“热”的强烈对比,既表达了对外部威胁的从容,又凸显了内部发展的蓬勃气象。 3. 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原文解析:云雾横亘长江九派之上,仿佛黄鹤浮游;长江巨浪奔涌而下,在三吴之地激起如烟白雾。 背景:“九派”指长江支流,“三吴”泛指江浙地区。此联以宏大的空间视野,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意象融合。“黄鹤”暗用崔颢《黄鹤楼》典故,“云横”二字既写实庐山云海的壮丽,又隐喻革命风云的激荡;“浪下三吴”则展现长江的奔涌之势,象征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 4. 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文解析:诗人追问陶渊明如今何在,他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能成为现实中的耕织乐土? 背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理想社会的象征。毛泽东此问,既是对古代隐逸思想的反思,也暗含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探索——不同于陶渊明的空想,中国共产党正以实践构建“耕田”的现实桃花源。诗句以幽默而深邃的笔触,完成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既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彰显了革命实践的超越性。#创作灵感 #诗词 #七律登庐山 #抖音小助手 #流量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3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4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8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