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在我的自然拼读课上,有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他的成长,我一直看在眼里。 从最初的不敢抬头、不愿张嘴,到后来,他能鼓起勇气把手举到胸前——尽管不高,却已用尽了他全部的力气。每一次,我都会看着他,鼓励道:“手举高一点,再高一点。”他便会把手臂再往上抬一抬,对我而言,这小小的举动,重若千钧。 那天,我们复习到“bus”的首字母。他站起来了,却卡住了,记忆像是被云雾笼罩。他小声地、不确定地猜测着:“是c吗?” 几乎就在他陷入困境的同一瞬间,另一个身影轻轻地站了起来——是他的同桌,一个小姑娘。她不是在他答错后才帮忙,而是从他站起的那一刻,就选择了一起站立。 两个小小的身影并排站着,面对着一个对他们来说尚属陌生的语言世界。 接下来的“gorilla”,他记得首字母是“g”,却脱口而出了中文发音的“歌”。当三个首字母b-a-g组合在一起,组成新单词“bag”时,他再次遇到了难关,无法独立完成拼读。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那个小姑娘,从一开始就和他站在一起,此刻自然地成了他的“合作声带”。他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在一种无声的默契中,开始了尝试。 “b-a-g…… bag?”“bag。”“bag!” 一次,两次,三次。声音从犹疑到清晰,从微弱到坚定。最终,“bag”这个单词,被他们共同、清晰地拼读了出来。那一刻,教室里回响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 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孩子在帮助另一个孩子。我看到的,是两颗同样在学习道路上探索的心灵,本能地选择了并肩同行。那个女孩,也许她自己也曾忘记,也许她也需要练习,但在同伴需要的那一刻,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和你一起。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年幼的心灵中,播种下勇气、合作与共情的种子。 那个男孩学到的,不只是“bag”的发音,更是当他怯懦时,会有人与他一同站立的温暖。那个女孩学会的,也不只是如何拼读,而是当她拥有力量时,可以如何温柔地支撑起另一个人。 这堂自然拼读课,最终拼读出的,是一个比“bag”更丰厚、更温暖的词——那个词,叫“我们”。 作为老师,我深知,学习之路漫长,他们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更难的单词。但我同样深信,只要他们记得,曾经有人与自己一同站立,一同发出过探索世界的声音,那么,无论前路如何,他们都将拥有跨越困难的另一种力量。 因为,最好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行,而是结伴。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