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历史 凤翔历史悠久,是周秦发祥之地。早在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多年前,凤翔地区就有氏族公社村落分布于此,人们从事制陶、捻线等原始生产活动。夏代为雍州之域,商为周国,西周称雍邑,秦德公元年徙都雍城,至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历时327年。秦孝公时在雍城设雍县,定为大县。 秦代雍县属内史地。汉代雍县先后属中地郡、右内史、右扶风等。三国至十六国属扶风郡。北魏设平秦郡,治所雍县,后又置岐州。西魏平秦郡改称岐山郡。北周时岐州辖岐阳、武都二郡。 隋初改岐阳郡为岐州,后岐州、陇州并为扶风郡。唐初设岐州,后改扶风郡,肃宗时改凤翔郡,升为凤翔府,称“西京”,改雍县为凤翔县。宋代属秦凤路。金代天兴县曾改为凤翔县。元代初撤凤翔路,存凤翔府,后归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管辖。 明代凤翔府直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领七县一州。清代凤翔县属陕西省凤邠道凤翔府,凤翔府领七县一州。 民国二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后直辖于陕西省,1938年设陕西省凤翔专员公署,1941年专员公署迁宝鸡,改称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隶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后历经多次调整,1980年改属宝鸡市管辖。2021年2月,凤翔撤县设区,成为宝鸡市凤翔区。#凤翔 #老照片里的旧时光 #宝鸡历史 #九十年代的回忆 #宝鸡记忆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7
00:00 / 1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22
00:00 / 09: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40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3
【当美食遇见历史(一)】周王朝的德政传说:岐山臊子面 #中华美食 #传统文化 我们陕西的面食品种比较丰富,有些外地来的朋友戏称,在陕西吃面,一天吃一种,一年不重样。那么在面食里面,相对历史比较悠久的,当数岐山臊子面。岐山在陕西的宝鸡,我是宝鸡的女婿,跟着爱人吃了二十多年的岐山臊子面,百吃不厌。 在宝鸡地区,尤其是岐山,每逢节庆,家家户户总少不了一碗“蛟汤面”。“蛟汤面”就是臊子面的古称。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岐人善为面,其味酸辣,相传文王所创。” 相传周文王率部族迁居周原的时候,恰遇连年大旱。有一天,渭河突现蛟龙作祟,文王弯弓搭箭为民除害,然后把这蛟龙肉分给百姓熬汤煮面,这便是“蛟汤面”的起源。但是肉少,百姓多啊,不够分,所以就把肉剁碎,做成臊子,熬成汤,文王要百姓一起吃。百姓感念君王恩德,自发将家中存粮投入汤锅,你投一点红色的萝卜丁,我投一点黄色的黄花菜丁,他投一点黑色的黑木耳丁,他再投一点白色的豆腐丁,最后再加点绿色的韭菜葱花,用五种颜色的配菜代表五味,五行相和,这就成就了一道见证君民同心的佳肴。 但是这臊子肉汤还是不够分,怎么办呢?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尝到象征君王恩泽的肉汤,大家每次就只挑一筷子面条,把碗里剩余的汤倒回锅中,让其他人重新浇面,循环往复,叫“汤不尽、面不绝”。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周王朝“君王不以独享为尊,而以共享为德”的理念。 这种把你吃剩的汤倒回锅里,让其他人继续吃的风俗,称为“回锅汤”,看似与现代卫生观念相悖,实则是岐山当地人对先祖智慧与德政精神的坚守。几千年过去了,在岐山红白喜事的大型宴会现场,仍然保留着“回锅汤”的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碗臊子面,始终都是我们陕西人心中最温暖的乡愁,也是向世界诉说中国故事的独特文化符号。 老师简介:王钧正,号丰隐。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周易研究会秘书长。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0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