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相呴:逆境相助的寓言智慧。“相濡相呴”出自战国庄周的《庄子·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中“濡”指湿润,“呴”为吐沫,成语意为在困境中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相传庄子一次出游,见山间清泉因久旱而干涸,原本畅游的鱼儿被困在干裂的泥洼中,鳞片因缺水渐渐失去光泽,奄奄一息。就在这绝境中,庄子发现了动人一幕:鱼儿们相互依偎,不断从口中吐出微薄的湿气与唾沫,用这点湿润滋养彼此干涸的身体,艰难维系着生命。它们没有因困境争斗,反而以最本能的善意相互扶持,每一次吐沫都带着求生的默契。庄子见状感慨万千,他想到人间的境遇亦如这般:人们有时也会陷入“涸泉”般的绝境,此时的点滴相助便如鱼之吐沫,虽微薄却足以温暖人心。不过庄子并未止步于赞叹这种互助,他进一步喟叹:这般相濡相呴虽感人,却不如让鱼儿重回江湖,在碧波中各自自在遨游,即便相忘也远胜困守绝境。这层深意让成语超越了“互助”本身,暗含着对更优境遇的向往。后来,“相濡相呴”从庄子的寓言中流传开来,成为描绘困境中扶持景象的经典成语。金代元好问在诗中就曾以“相濡相呴尚可活”,诉说乱世中人们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它既见证着逆境中的温情,也藏着对自由与顺遂的期盼。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得鱼忘筌。“得鱼忘筌”这一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外物》,原文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其中“筌”指用竹子编织的捕鱼工具,“蹄”则是捕兔的网具,庄子借这两种工具阐释深刻的哲理。相传庄子曾带着弟子在河边漫步,恰好见到一位渔夫捕鱼的场景。渔夫手持精心编织的竹筌,熟练地将其沉入水中,随后静静等候。不久水面泛起涟漪,渔夫迅速拉起竹筌,里面一条肥美的鱼儿正在挣扎。渔夫满心欢喜地取出鱼,随手便将竹筌放在岸边,提着鱼转身离去,全然不顾那帮他捕到鱼的工具。见此情景,庄子对弟子们说道:“这竹筌是捕鱼的手段,鱼才是渔夫的目标。一旦达成目的,作为工具的筌便容易被遗忘。”他进一步阐释,言语就如同这竹筌,其作用是传达思想与义理,若已领会背后的深意,便不必执着于言语本身。这便是庄子最初提出“得鱼忘筌”的本意,旨在说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后世将其引申为达成目的后,就忘记赖以成功的凭借或帮助过自己的人。比如有人在困境中得到亲友资助得以创业,功成名就后却对昔日恩人避而不见,这种行为便被斥为“得鱼忘筌”。如今,“得鱼忘筌”多含贬义,警示人们无论达成何种目标,都不应忘记根本与初心,更不能做忘恩负义之事。它既承载着庄子的哲学智慧,也成为衡量人际交往中品德的标尺。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8: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8: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