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建筑之美 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自1163年奠基起,便以飞扶壁的轻盈、玫瑰窗的斑斓,成为中世纪建筑的灵魂。 拿破仑的加冕仪式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这场仪式具有特殊意义:按照传统,法国国王的加冕通常在兰斯大教堂进行,但拿破仑选择了巴黎圣母院,意在强调自己权力的“世俗性”与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掌控。仪式上,他没有让教皇为自己加冕,而是亲手将皇冠戴在自己和皇后约瑟芬头上,彰显了其权力并非完全来自宗教权威,而是源于自身的功绩与民众的支持。这一场景也被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记录在《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中,成为传世经典。 2019年火灾曾让塔尖坍塌、穹顶焦黑,历经四年修缮, 2024年重开的大厅褪去了往昔的沉暗。 大厅深处,19世纪的《耶稣诞生》壁画安然无恙。马槽旁的圣母眼睑低垂,金箔勾勒的光晕在明亮光线中流转,与唱诗声交织,仿佛让两千年前的那个夜晚有了温度。曾在昏暗里仰望过的穹顶,如今在歌声与光影中舒展,有些信仰,烧不尽,也暗不了。巴黎圣母院现在仍会承接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活动。 2024年12月7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重新开放仪式。法国总统马克龙及其夫人在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接待了受邀前来的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包括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等约50位政要出席。马克龙在仪式上致辞,强调国家应该像珍宝一样珍藏脆弱、谦逊和心甘情愿的教训。此次活动被视为一个重大的外交时刻,也体现了巴黎圣母院在法国政治和外交层面的重要地位。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1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晚秋5天前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与法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标之一。始建于1163年(由莫里斯·德·苏利主教倡议,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至1345年基本建成,属哥特式建筑典范;2019年4月15日发生重大火灾,2024年12月7日举行重新开放仪式并于12月8日对公众开放。其西侧立面、两座钟楼与东端圣坛构成城市天际线的核心意象。 关键信息一览 项目要点位置法国巴黎西岱岛始建与建成1163 开工;1345 基本建成建筑风格哥特式长度/宽度约127 m × 48 m塔楼高度约69 m标志性尖塔高约96 m(19世纪增建,2019年焚毁后在修复中重建)保护与称号1862 列入法国历史古迹;1991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新开放2024-12-08 对公众开放以上数据以公开权威资料为准,个别数值存在四舍五入差异。 建筑与艺术亮点 拉丁十字平面与飞扶壁体系:中殿与侧廊形成清晰的骨架结构,飞扶壁的应用使高耸的拱顶与薄墙成为可能,是法国哥特式成熟的重要标志。 西立面三层次构图:底层三座大门,门楣与拱肩布满圣经叙事与人物雕像;中层“国王廊”原立28位以色列君王雕像(法国大革命时期遭毁,后修复)。 玫瑰窗:北、南两扇玫瑰窗建于13世纪中叶,以13世纪原玻璃为主,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彩窗之一;西侧玫瑰窗直径约10米。 雕塑与自然主义:门廊与扶壁上的怪兽雕像(gargoyles)与滴水嘴兼具结构与装饰功能,体现哥特式雕刻的自然主义倾向。 管风琴与钟声:大管风琴拥有约8,000支音管;南塔“伊曼纽尔”钟重约13吨,为法国重要礼仪与纪念时刻鸣响。 重要历史事件 1163:在路易七世见证下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开工。 1182:高坛祝圣。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一世在此加冕。 19世纪中期:建筑师维奥莱-勒-杜克主持大规模修复,重塑尖塔与大量雕塑。 2019-04-15:屋顶与19世纪尖塔焚毁,主体结构得以保存。 2024-12-07/08:修复后重新开放。 参观与开放提示 开放状态与时间:已于2024-12-08恢复对公众开放;常见开放时段为:主殿周一至周五7:45–19:00(周四至22:00),周六、周日8:15–19:30;塔楼开放时段按季节调整(如9月24日–1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