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72
邀请桃花江文化研究会探讨明灯山。 相传上古时期,羞女山北麓住着一条喷火的恶龙,双眼发光如“天灯”,所照之处必生火灾。村民在一位道法高深的先生指引下,试图挖断火龙七寸所在的龙潭口(今汉寿境内),但白天挖断夜间又自动合拢,火龙反而变本加厉为祸人间。最终惊动女娲,她认出此龙是补天时遗落人间的小龙,厉声呵斥将其召回天界,村民遂得安宁。为感念女娲恩德,此山得名“明灯山”。 春秋时期,高士陆接舆(字接舆)为避楚昭王征召,隐居明灯山。他淡泊名利,曾因厌恶使者游说之辞而于溪边“洗耳”,此溪后称“洗耳溪”。 明代唐、钟、贺三姓捐建明灯禅寺,寺前高柱悬灯夜明,为夜间行船者导航,寺内香火鼎盛。后文化大革命中遭毁损,现仅存遗址。 明灯山与打鼓仑、羊牯漯形成三角军事要地,民谣传唱:“打鼓仑打鼓,明灯山点灯,羊牯漯出兵,常德城起火”,印证其历史上作为兵家要冲的地位。 明灯山的历史层层叠印着神话(女娲伏龙)、隐逸文化(陆接舆洗耳)、圣贤足迹(孔子造访)与民生智慧(印子粑粑),更以“明灯”意象贯穿自然与人文:既是镇邪之灯、航行之灯,也是传承之灯。今日的明灯山,以生态农业和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成为修山镇“竹旅文体康”产业模式的典范。#明灯山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嘉佳1周前
《礼·礼记·郊特性》 《礼记·郊特牲》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古代祭祀天地、宗庙等礼仪的细节和意义,尤其侧重于对“郊祭”(祭天)和“社祭”(祭地)的论述。篇名“郊特牲”意指郊祭时所用牺牲(祭品)的特殊规定,强调祭祀的虔诚与礼制的庄严。 以下是《郊特牲》的核心内容与思想要点: 一、郊祭(祭天) 祭天的重要性 郊祭是君王代表万民对上天至高无上的敬意,旨在报答天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天需在国都南郊举行,因南为阳位,象征天道。 祭品的特殊性 用“特牲”(一头赤色牛犊)作为祭品,强调质朴与专一,体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的理念(不追求口味,重在诚心)。 祭天时配祀后稷,以感念其教导农耕之功。 二、社祭(祭地) 祭地的意义 社祭表达对土地的感恩,祈求五谷丰登。 祭品用黝黑色牲畜,与祭天的赤色形成阴阳对应。 社与郊的关系 郊祭尊天,社祭崇地,天地并重,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三、祭祀的伦理与哲学 尊古尚质 强调祭祀应回归古礼的简朴,反对铺张奢华,如“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以清水为尊,超越美酒)。 祭祀中的器物、仪式力求古朴,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纯粹敬意。 阴阳与礼制 通过祭祀中的方位、颜色、祭品等细节,体现阴阳平衡的思想(如天阳地阴、南阳北阴)。 君臣父子之伦 祭祀活动强化社会伦理,如“祭之为物大矣,其教之本与”,指出祭祀是教化民众的根本。 四、其他礼仪 冠礼:论述男子成人礼的象征意义,强调“成人之道”。 婚礼:说明婚姻“合二姓之好”的社会功能,夫妇伦理是礼制的起点。 朝聘、乡饮酒礼:通过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核心思想 《郊特牲》通过祭祀礼仪的细节,传递了儒家对“礼”的理解: 返本复始:追溯天地祖先之本,不忘恩德。 敬天法祖:以虔诚之心遵循古礼,维系人与超自然力量的和谐。 礼以载道:外在仪式承载内在的道德与社会秩序。 名句选读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万物源于天,人源于祖先,因此祭祀时以祖先配享上帝。郊祭就是为了报答根本、追溯起源。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00:00 / 09: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9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6: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6: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飞叶1年前
中元节祭拜 中元节和清明节祭祀有什么区别 清明和七月十五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但它们在阴间方面的意义有所不同。七月十五是鬼节,也称中元节,是祭拜鬼神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奠死去的亲人,通过烧纸钱等方式,让死去的亲人能够得到安息和幸福。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节日,又称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个节日是用来怀念先祖、祭祀先人的日子,孝子贤孙们会到墓地、骨灰庵等地举行祭拜仪式,寄托对列祖列宗的哀思。虽然清明和七月十五在阴间方面的意义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代表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尊重。 中元节与清明节有什么区别 1、日期不同:中元节的日期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叫鬼节和盂兰盆节;清明节是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又叫三月节、踏青节、祭祖节等。 2、祭祀方式不同:中元节的祭祀方式是给去世的先人烧纸钱;而清明节的祭祀方式是以扫墓为主。 3、祭拜对象不同: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节这天子孙后代会到坟地将祖先的坟墓修整一番,而中元节祭祀的对象不仅是祖先,还包括一些亡魂。 中元节什么时间祭祖?不能早,也不可晚,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要懂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七”素来被视为复生之数,是个吉祥的数字。因此,在古代最初时农历的七月也被称为“吉祥月”和“孝亲月”,而此时又是丰收的季节,就定于七月半为祭祖之日,将秋收的粮食、果蔬供奉给祖先们享受,分享喜悦,同时也希望在先祖的保佑下明年也能有个好收成。 后来又有“地官中元赦罪”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管辖地府的地官会于中元这日,将地狱之门打开,困于冥界的众鬼可以离开,渡过奈河返回人间,世上还有亲人的就回家和他们团聚,没有家的孤魂就游荡、徘徊在各地给自己找东西吃,在鬼门关闭前回去即可,这一说法多了些恐怖之意,相信此说法的人们也就将中元节这一天直接称作“鬼节”。 随着时间的推进,各方说法相互融合,因为其核心都离不开“敬祖尽孝”四个字,于是乎人们就将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这三节合一,定为了现今所过的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就是祭祖,具体的祭祀内容也有着颇多讲究,特别是在时间上,根据不同的情况都有不一样的说法,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建议大家有所了解。 第一种:上坟祭祀的时间 中元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合称为我国的“三大鬼节”,每到这些节日,各家各户基本都会提前准
00:00 / 07: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9
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传统祭祀 前往亲人的墓地或安息地,清理墓前杂草,擦拭墓碑,摆放鲜花(如白菊、黄菊等素色花卉),点燃香烛,焚烧纸钱或寒衣,默默诉说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在祭祀时,可以轻声说:“[亲人称呼],寒衣节到了,我来给你送寒衣了,愿你在天堂温暖安好,没有病痛,一切顺遂。” 点灯祈福 在家中或墓前点燃一盏心灯,象征照亮天堂亲人的归途,为他们祈福。可以对着灯光许愿:“愿[亲人姓名]在另一个世界平安喜乐,保佑我们全家健康幸福。” 书写思念 写一封信或卡片,写下对亲人的回忆、感激和未尽的心愿,放在墓前或焚烧,让文字承载思念传递给亲人。例如:“亲爱的[亲人称呼],我想你了。小时候你教我[具体事情],那些画面一直在我心里。希望你在天堂一切都好,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你也要放心。” 缅怀回忆 回忆与亲人的美好时光,分享给家人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照片和故事,让思念延续。比如:“寒衣节到了,想起[亲人]做的[特色食物],那味道至今难忘。愿你在天堂也能尝到喜欢的一切。” 传递温暖 帮助有需要的人,以亲人的名义做一件善事,如捐赠衣物、关爱孤寡老人等,让亲人的爱在人间延续。可以说:“[亲人称呼],我会像你一样,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无论哪种方式,重要的是让内心的情感真诚地表达出来,让天堂的亲人感受到你的牵挂与爱。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安好。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