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神楼。位于晋中市介休市顺城路。沃神楼为山西四大名楼之一。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所在的明教其前身就是古波斯的袄教。而介休的袄神楼是国内唯一仅存的一座袄教建筑,外观重檐4层,内则为两层。该楼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院内正殿三结义庙,原为袄神庙。 祆神楼最初的建造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在宋代历史上,文彦博是与王安石、司马光齐名的一代贤臣。介休是文彦博的家乡,文氏故里,就在紧挨顺城关大街的文家庄。据说,过去的文氏宗祠与三结义庙、祆神楼是浑然一体的建筑。可惜,在后来的动荡中,文氏宗祠被毁坏了,只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群建筑。北宋年间,河北贝州爆发了王则、胡永儿领导的农民起义,身为重臣的文彦博率兵去讨伐,前期的战斗非常不顺,官军被农民军团团包围,眼看就要覆灭之际,突然一只神奇的白猿从天而降,不仅帮助文彦博突出了重围,而且最终打败了农民军。身为主帅的文彦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重用。后来,文彦博衣锦还乡,在建造宗祠的同时,建造了这座祆神楼,以此来报答当初神猿的襄助。介休的祆神楼与蒲州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神猿襄助文彦博的故事,后来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成了《三遂平妖传》,到了明中期,小说家冯梦龙又在罗贯中的基础上,改成了《平妖传》。从此,文彦博得神猿襄助的故事,天下皆知。到了嘉靖年间,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诏,全国除了儒释道三教之庙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须拆毁。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庙,自然也在拆毁之列。当时的介休知县王宗正,为了保全这处先贤神庙,于是把主像由原来的白猿换成了刘、关、张兄弟,祆神庙自然也就成了三结义庙。清朝顺治年间,三结义庙和祆神楼发生了一场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筑被毁,介休官府和百姓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到了康熙年间,终于将楼庙照原样进行了重修。所以,面前的这处古建筑,到今天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祆教,诞生在古老的波斯,它的创立者是波斯人琐罗亚斯德。以崇拜太阳为主,所以也称为“拜火教”。在祆教教义里,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是神兽;数字“三”代表吉祥如意。祆教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不仅比佛教输入的时间晚,而且也没有像佛教那样在中国扎根发芽,形成气候。祆教,不仅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并且在它的发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中亚一带也没有传承下来。现在的中亚诸国,伊斯兰教一统天下,别的宗教早已绝迹。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看见》:祆神楼是中国现存罕见的祆教建筑遗存之一,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顺城关街东端,是国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祆教文化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研究价值。其名称中的“祆”(xiān)字源自古代对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称谓,体现了该建筑与波斯宗教文化的关联。 一、历史背景 祆神楼始建于北宋时期(11世纪),最初为祭祀祆教神灵而建,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主体为明清时期遗构。祆教曾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代一度兴盛,但宋元以后逐渐衰落,相关建筑多被损毁或改造,介休祆神楼因此成为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例证。 二、 建筑特色 1. 形制独特:祆神楼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高约20米,三层三檐,底层为山门,中层为戏台,顶层为神阁,集宗教祭祀与公共活动功能于一体。 2. 装饰艺术:建筑木雕、砖雕繁复精美,部分纹饰保留了祆教元素,如火焰纹、神兽等,同时融合了汉地传统建筑风格。 3. 结构奇巧:采用“悬梁吊柱”工艺,部分立柱悬空不落地,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 三、文化意义 1.宗教融合见证:祆神楼虽为祆教建筑,但后世逐渐融入民间信仰,被赋予本土化的神灵(如刘武周),体现了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2.建筑史活化石:其独特的形制和工艺为研究宋元至明清建筑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3.国际交流象征:作为丝绸之路宗教传播的遗迹,见证了古代中国与波斯等地的文化交流。 四、现状与保护 祆神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入),经过多次修缮,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其所在的介休老城区仍保留有明清街巷格局,与后土庙等古建筑群共同构成重要的文化遗产景观。 祆神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着历史学者、建筑爱好者及游客的关注。 历史人文:★★★ 景色指数:★★ 景区费用:无 #远山游记 #祆神楼 #山西古建筑 #介休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