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邳州庄氏家族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邳州四大家族。庄、马、窦、戴之首,其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具有深厚的地方影响力。 庄氏一族相传元末明初从山西平阳(或受洪洞移民传说影响,具体存疑)迁至东海,数世后,东洋公定居邳州猫窝镇西,自此开枝散叶。到了清代,庄姓家族已发展为邳县举足轻重的望族。迁邳后,家族以农耕为基础,通过科举入仕和土地经营逐步壮大。明代中期,庄氏分支从邳州迁至徐州等地,形成区域性望族。 庄氏家族鼎盛时期拥有大量田产和商铺,良田千顷,佃户众多,主导地方水利与赋税事务,与马、窦、戴三大家族并称“邳州四大家” 县城中,庄家产业极为广泛,他们的店铺星罗棋布,米行、布庄、钱庄等生意把控着当地经济命脉。 庄家大院气派非凡,亭台楼阁错落,其庄园建筑规模宏大,高墙大院尽显家族威严富贵。如邳北的庄宅按八卦阵设计,兼具防御功能,反映了家族在动荡时局中的权势。 庄氏家族注重教育,开设私塾,资助地方学堂。家族长辈在地方事务中话语权颇重,与官府往来密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邳县决策。 庄静1909-1972是家族近代杰出代表。她早年投身国民革命,抗日战争期间组织妇女救护队, 参与难童保育工作,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战后当选立法委员,1949年迁台后仍致力于公益事业,终身未婚,以爱国情怀闻名。 庄静之弟庄涌为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诗人,作品反映抗战时期的民族苦难,展现了家族成员在不同领域的贡献。 然而,时代变迁,家族内部问题频出。子弟中一些人沉迷享乐、挥霍无度,逐渐败光部分产业。外部局势动荡,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庄家虽有武装护院,仍损失惨重。一次与土匪的激烈冲突,虽击退土匪,却致使多名护院家丁死伤,部分房屋被烧毁,庄家元气大伤,威望下降。 1940年代末土地改革中,庄氏因田产众多被划为地主,经济基础瓦解。 革命浪潮席卷邳县,倡导土地改革,饱受欺压的百姓纷纷响应。庄家为维护利益,阻挠土地改革,与革命力量冲突激烈。但历史车轮不可阻挡,最终,庄家土地被分给农民,家族产业衰败,辉煌不再。部分成员迁居上海、台湾等地,融入城市生活,家族逐渐分散。 邳州庄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起势,凭借科举与土地经营跻身地方望族,最终因时代巨变走向转型。其历史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诗,更是观察近代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我是赵海东,一个热爱航拍,热爱家乡的视频博主#徐州赵海东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0
解放前睢宁四大家族之卓氏家族,卓圩大地主,是睢宁县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大四家的首户,俗称睢宁县四大家,卓、袁、王、夏,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直是睢宁县以西的封建堡垒,始终是敌、伪据点。当时的卓圩据点筑有木城、圩濠(高、宽各二丈)各一道,坚固碉堡九座,地乌龟十五个。住有敌、伪、顽和四五两个区公所的千余人。 解放前,卓圩居住着以卓待民为首的卓氏十五户地主,人口约百余口。他的祖上卓廷懋祖居江苏省睢宁县侯王庙,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迁居到现安徽灵璧县高楼区小王庄。并于小王庄筑圩设防,遂将小王庄改名为卓家圩,俗称卓圩。 道光年间,卓廷懋因修睢宁县城捐款有功,被赐于“八品太学生”衔。其侄卓振清先后担任汉川、汉阳、广济、翁源、揭阳等地的知县、知州,出任过职业“御前监斩官”。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卓廷懋的儿子卓振伍,任地方练董,积极训练地方武装,后因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有功”,被赐为“八品太学生”衔;另子卓振甲、卓振声被封为“千总”。日伪时期,卓廷懋的孙子卓老铁被任命为伪联保主任,其曾孙卓少泉、卓培军任伪区长,卓继世任伪镇长。伪睢宁县长夏铄武与卓家为“至交”。 卓廷懋迁居小王庄时,仅有土地三百余亩,此后,卓廷懋依仗自己的“功名”和其侄儿卓振清“御前监斩官”的势力,开办钱庄,印发纸币,并以此为资本,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这种纸币出门不管用,过期又作废,农民称它为“关门票”。每逢灾年,卓家又借机拓展土地。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大水灾,皖、苏两省灾民有二百余万人,哀鸿遍地,民不聊生。当时卓家开仓放账,让农民用土地去换卓家“放账”的豆饼。结果,卓家仅用九千余块豆饼就换得了土地九千余亩。平时,只要是卓家看中了的地或与卓毗邻的地、插花地,他们迟早总会凭借权势抢买强买。经过卓家几代人的巧取豪夺,到1948年已占有土地七万七千余亩,控制着二十多个大小集镇和七百多个村庄,成为横跨苏、皖两省,灵璧、泗县、睢宁三县的大地主。 卓家有佃户七千余户,二万八千余人。原住卓圩二百四十七户农民中,有二百三十八户是卓家的佃户,当时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磙子响,打完场,冷了锅,粮食入了仓,农民饿断肠”。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佃户的生活实际。#徐州赵海东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关于老邳县“四大地主”中的窦氏家族历史, 窦氏家族原籍山西沁水,明代初期迁至江苏邳州东部的窦老庄(今属邳州市戴庄镇)。据《窦氏族谱》记载,始迁祖窦停云于明初定居邳地,后家族逐渐繁衍生息,成为地方望族。 窦氏以诗书传家,明清两代涌现多位科举人才。如窦象彝(道光丁酉拔贡)、窦元灏(咸丰辛亥举人)等,家族成员多任地方官职,兼具政治与文化影响力。 清末至民国,窦氏与庄、马、戴并称“邳州四大家”,尤以窦家财力雄厚,被称为“邳北窦善人”。窦氏在邳州北部拥有大量田产,家族分支遍布戴庄、窦场村等地,设有私塾、商铺,并主导地方水利与赋税事务。 窦家宅院以规模宏大著称,如窦老庄的窦宅按八卦阵设计,院落错综复杂,兼具防御功能,可困住入侵的土匪响马。此类建筑反映了窦氏在动荡时局下的财富与权势。 代表人物:窦鸿年(1861-1931),字忆园,光绪年间拔贡,曾任湖北襄阳知府。他晚年致力于地方文化与公益事业,以“窦善人”闻名,多次赈灾济贫,并主持编纂《邳志补》,成为民国邳州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窦鸿年私人出资聘请学者编纂《邳志补》(1918-1929),历时11年完成,填补了邳州地方志的空白。 该志书考证严谨,收录大量地方史料,成为研究邳州历史的重要文献。 窦鸿年曾提出“导沂浚运”的水利方案,主张疏浚河道以缓解邳北水患,但因涉及骆马湖地区利益,与窑湾水利专家陆文椿发生激烈争论,最终未获实施。 1940年代末土地改革时期,窦氏家族因田产众多,被划为地主者达数十家,家族经济基础瓦解。部分成员迁居上海等地,变卖田产商铺,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窦氏家族的文化遗产仍存于地方史志中,如窦场村(因窦氏晒谷场得名)的地名沿用至今,窦鸿年编纂的《邳志补》稿本及《窦氏族谱》成为拍卖市场上的珍贵文献。* 窦氏家族的发展轨迹,折射了明清至民国邳州地方社会的变迁: 经济层面:作为传统地主阶级代表,其兴衰与土地制度、水利治理紧密关联; 文化层面:通过修志、兴学维系地方文化传承,成为士绅阶层的典型; 政治层面:在政权更迭中通过科举与公益积累声望,兼具保守性与适应性。 窦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起势,凭借科举与土地经营跻身邳州四大家,最终因时代变革走向衰落。其历史不仅是一部家族兴衰史,更是观察近代苏北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我是赵海东,一个热爱航拍,热爱家乡的视频博主#徐州赵海东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9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