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1930.9.7-2021.5.22)是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 - 生平经历: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0年指导团队在海南岛找到“野败”,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打开突破口。1973年,他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配套成功。 - 科研成就:袁隆平率领团队相继取得了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等研究成果,分别于2000、2004、2011、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亩产700、800、900、1000公斤的超级稻目标,并于2018年在云南个旧创下水稻大面积种植亩产1152.3公斤的新的世界纪录。他还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三一工程”,推动杂交水稻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荣誉奖项:袁隆平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以及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近二十项国际大奖。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国际贡献:袁隆平始终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心愿,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他还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水稻。#宣传正能量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4周前
大家好,我就是大家口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今天把当年那段“找太监稻、配鸳鸯谱”的狂野岁月,跟你们撸一遍:一碗白米饭背后,三系法育种的故事。 一、第一幕:1953,我被发配山区教遗传学 大学毕业,别人进大医院、大实验室,我分到湖南安江农校——地图上都快找不到的小山沟。 那时一亩水稻三百来斤,老百姓饿得慌,我也饿得慌。 我暗下决心:要让亩产跳高,先得让水稻“生娃”生得比别人多。 二、第二幕:1960,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勾了我的魂 校门外,我撞见一株“姚明稻”:十个穗,每穗一百六七十粒,而普通稻只有一百粒。 我乐疯了,连夜给它系红绳,像给女朋友套戒指。 第二年把它的后代种下去——傻眼,高矮胖瘦全跑出来了,完全不是复制粘贴。 孟德尔半夜托梦:傻小子,那是天然杂交,不是纯种! 我瞬间开窍:自花授粉的水稻想增产,必须“去雄留雌”,搞人工杂交! 三、第三幕:1964,放大镜+镊子,稻田里“捞太监” 7月太阳毒,我黑得反光,蹲在田里找“雄蕊太监”:花药不开裂、瘦小、惨白,抖也不掉粉。 我媳妇邓则心疼,挽裤腿一起捞。 16天,1.4万株,筛出5株“真太监”——这就是第一批天然雄性不育株。 我如获至宝,盆栽、秋播、春播,两年下来发现:用它做母本,人工杂交结实率能到80%! 1966年,我发了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国家科委九局发公函:此人要保护! 于是文革爆发,我反而成了“重点保护动物”,光明正大搞科研。 四、第四幕:1970,“野败”登场,剧情大反转 三系配套卡壳:栽培稻里根本找不到100%保持不育的“保姆”。 我半夜睡不着,一拍脑门:近亲结婚没前途,找野的! 11月23日,学生李必湖在三亚沼泽里发现三株野生“太监稻”,花药细如头发,碘化钾不染蓝——花粉全败育。 我给它起名“野败”,意思是“野生雄性败育”。 第二天,用65朵小花跟栽培稻“闪婚”,最后只收到3粒种子——比钻石还金贵。 1971年,我把这3粒无性扩繁成46株,稻田里终于出现100%不育的方阵。 “野败”细胞质带不育基因s,核里纯合rf rf,天生太监,完美!它的出现,为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研究打开了关键突破口。 五、第五幕:1972-1973,全国大协作,三系配齐 我把“野败”当妈,上千个品种当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袁隆平的一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你知道吗?全球每三片稻田中,就有一片飘散着中国杂交水稻的稻香。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用一生写就的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进袁隆平院士的“道济天下”之路。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父亲是铁路局高管,家学渊源深厚。6岁时他随家人迁居武汉,郊游时初见满园瓜果,对自然的生机充满向往。9岁转学至重庆,长江边饿殍的惨状在他心中刻下“食为天”的烙印。 18岁那年,他毅然说服父母,放弃南京中山大学的优渥前景,奔赴重庆香辉学院农学系,誓言要“让人都有饱饭吃”。大学四年,他在试验田度过上千个小时,为毕生事业埋下一粒种子。 1961年,31岁的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于试验田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灵感迸发,立志攻克杂交水稻世界难题。此后6年,他带领团队辗转海南、云南等地,行程超4000公里,检查14000余个稻穗。 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500公斤。1976年起,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至1988年累计种植12亿亩,增产粮食超1000亿公斤。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实践,让“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宣言响彻云霄。 1980年,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中国首个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54岁的袁隆平踏上国际舞台,他30余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指导,在40摄氏度以上的稻田里亲身示范,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2004年,他荣获世界粮食奖,并将12.5万美元奖金全部投入科研。至2010年,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种植杂交水稻,海外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每年多养活了7000万人。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他用金黄的稻浪做出回答:“我始终在追逐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81岁时,他领衔的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900公斤;5年后又攻克1000公斤大关。90岁高龄仍坚持每周下田3次,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后,他第一时间返回海南基地,在40度高温下查看稻穗长势。 2021年3月,91岁的他在三亚病榻上仍关心稻苗,临终前最后一句完整的话是:“今天温差多少?”一生清贫,一件35元的衬衫穿10年,却将奖金悉数投入科研基金。据测算,杂交水稻每年多养活的人口超8000万。他用一颗种子播撒的大爱,在五洲四海种下了生命的希望。…… #袁隆平 #杂交水稻 #水稻 #粮食#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