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的规矩繁多,涉及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贾府作为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核心家族,其规矩繁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以下是贾府的一些主要规矩:1. 晨昏定省:晚辈每天早晚都要向长辈请安,以示尊敬。这种规矩体现了家族对长辈的尊重和晚辈的孝顺。 2.儿媳伺候婆婆吃饭:贾母每次用餐时,儿媳、孙媳都要伺候。贾母吃毕,她们才能回自己房里用餐。这种规矩体现了家族内部长幼尊卑的等级秩序。 3. 下人上桌规矩:下人不能上桌与主子同餐,偶有特许,下人也需侧着坐。这反映了主仆之间的等级差异。 4. 跪式服务:在贾府,下人对主子的服务往往采取跪式。这既体现了主仆之间的等级差距,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 5. 赐婚与婚嫁规矩:贾府家族成员的婚嫁往往由长辈做主。女儿出嫁时,要有嫁妆、陪嫁等,体现了家族的财富与地位。 6. 服饰规矩:贾府成员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和规定。长辈的服饰颜色、款式等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尊卑关系。 7. 命名规矩:贾府成员的命名也有规矩。长辈给晚辈起名时,往往考虑家族的传承和寓意。 8.宴请规矩:贾府家族成员之间的宴请也有规矩。宴席上,主宾的座位、敬酒顺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9. 节日规矩:贾府家族成员在节日时的活动也有规矩。如春节、中秋节等,家族成员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10. 丧葬规矩:贾府家族成员的丧葬也有规矩。丧葬仪式、祭祀活动等都有严格的程序。 总之,贾府的规矩繁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这些规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的繁荣与稳定,但同时也束缚了家族成员的个人发展。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这些规矩成为了描绘家族兴衰、人物命运的重要元素。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红楼梦解读 #林黛玉进荣国府所走的路线是作者在描写贾府的布局。 如果客观的方位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涉及到人物解读便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更谈不上对《红楼梦》主旨的讨论。 这个视频讲黛玉拜见二舅舅贾政,并在王夫人的带领下回贾母院的路线。 这条路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其中某些地方会发生很多的事。 这条路线存在的最大争议在于王熙凤住所的位置。 在这个问题上,甚至一些红学大家也犯了错误。 下面做详细介绍。 黛玉离开贾赦院,进西角门来到荣国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 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这正室便是“荣禧堂”。 原来王夫人日常起居不在这里,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 这三间耳房仍是荣禧堂的附属部分。 不想此时王夫人不在耳房里。 于是老嬷嬷又引领黛玉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请注意“三间小正房”,说明这是另一个小的院落,也就是“东小院”。 这“三间小正房”是贾政的书房。 赵姨娘也住在这个东小院。 既然有东小院,那么有没有西小院呢? 其实荣国府分东 中 西 三路,中路又是一个院落群,也分东 中 西三路。 荣禧堂东边是东小院,西边是西小院。 贾政一妻两妾,王夫人住在中间的大院落,赵姨娘住在东小院,很少出现的周姨娘住在从未提起的西小院。 贾政的书房同在东小院,所以后文写到赵姨娘服侍贾政睡觉的场景也就不足为怪了。 东小院三间小正房内,黛玉王夫人正在说话。 只见一个丫鬟走过来说: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 于是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出来往西走,出了角门,来到一条南北向的宽夹道。 最大的争议点出现了,分歧有两个: 第一,角门是哪里的角门?这直接决定着宽夹道的位置,宽夹道的一头就是王熙凤的住所。 有的读者认为荣国府的中路只有一个大的院落,出了西角门就是贾母的后方,王熙凤的住所也在贾母的后方。 这是错误的。 这个西角门是荣国府 中路院落群中 东小院的西角门。 出了这个门来到了荣禧堂的后面才对。 第二,宽夹道的走向问题。 “南北宽夹道”有人认为是南北很宽 东西走向的夹道。 这是不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就和后文提到的“王夫人和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相冲突,试想一下……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问出一个《红楼梦》,初见蔡丹君! 蔡丹君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汉魏六朝文学、乐府诗、唐代文学以及《红楼梦》研究。 在红学领域,她注重文本细读和文学性研究,关注《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她的研究风格严谨又不失灵动,善于从细微处见深意。 接下来将会用两期的时间介绍两本蔡丹君老师关于解读《红楼梦》的同系列著作,今天介绍第一本《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 顾名思义本系列采用问答形式,以近百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聚焦于小说中那些脍炙人口、至关重要、戏剧性强或蕴含深意的经典情节片段。问题的编排大致遵循《红楼梦》原著的叙事顺序,便于读者按图索骥。 《百问红楼》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经典情节的深度解读,引导读者尤其是非专业读者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它试图解答读者在阅读这些情节时可能产生的困惑和疑问。 本书最大的特色,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情节,而是通过设问(如“宝玉为什么挨打?”、“黛玉葬花葬的是什么?”、“刘姥姥为何能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意味着什么?”)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兴趣,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重读文本,寻求答案。 蔡丹君老师凭借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红学修养,对每个“名场面”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她不仅解释“发生了什么”,更着重解读“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的”、“意味着什么”,挖掘情节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心理动机、叙事技巧、象征隐喻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解读深入,但蔡老师的文风力求清晰流畅、深入浅出,避免过于艰涩的学术术语堆砌。她就像一个转换机,将专业的红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普通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架起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书中也涉及《红楼梦》中的一些“未解之谜”(如秦可卿之死)或历来有争议的情节,蔡老师会梳理不同观点,并基于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读者思考。 解读情节时,会自然地延伸到相关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器物文化、诗词典故等,展现《红楼梦》所承载的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如果说深度阅读是一扇门,那么《百问红楼:情节名场面》就是为你递上来的开启红楼世界大门的钥匙。#好书分享 #好书推荐 #阅读 #必读书籍 #红楼梦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