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翻开《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时,最先注意到的是满篇错别字——后来才知道,这是主人公查理的视角。30多岁的他,智商只有六七十,却像个执着的孩子,每天跑去特殊学校学读书写字,满心盼着“变聪明”,以为这样就能抓住幸福、能力和底气。 我太懂这种期待了。最近在学英语时,我也总想着“再厉害一点就好了”,好像聪明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所有想要的生活。 可查理的故事,却把这份期待戳成了碎片。手术真的让他变成了天才,智商飙升到180,精通25种语言,曾经仰望的教授、大学生,在他眼里都变得普通。但他没等来快乐,反而看清了从前没懂的恶意:那些曾“亲近”他的人,不过是在嘲笑他的迟钝;而他自己,也慢慢变成了傲慢的人,会下意识戏弄智商不如自己的人。 最让人心闷的是他的割裂感——站在“天才”的高度,却找不到从前作为“查理”时的温度,反而成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者。更残忍的是,手术有后遗症,他又一点点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最后他留下了自己的经历,写成实验报告,成了这项手术最沉重的“结果”。书的结尾,他只盼着有人路过阿尔吉侬的坟墓时,能献一束花。 合上书时,胸口像压着东西。原来聪明从不是幸福的标准答案,那些我们以为“变厉害”就能解决的问题,或许藏着更复杂的答案——就像查理最终没留住智商,却让我记住了:比起“变聪明”,不丢失对世界的温度,不忘记如何爱人与被爱,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独立思考 #读书分享
00:00 / 09: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