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记忆】第166集:恩阳区·青茨垭 【乡愁·记忆】第166集:恩阳区·青茨垭。在川渝地区,“垭”作为常见地名用字,特指两山之间的狭窄区域(如“针匠垭”、“土地垭”)。而巴中人对“垭”的界定更为精准,专指山脊中间凹陷的地形,并赋予其更生动的称谓:“垭豁”。这一命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垭豁的命名规则极具系统性,常以姓氏(如武家垭豁,标志武姓聚居地)、信仰(如土地垭豁,因供奉土地神得名)、植被(如樟树垭豁,因古樟林立)、土壤特性(如烂田垭豁,指细砂难存水的田地)等要素冠首。这些名称如同刻在大地上的密码,记录着先民对自然的观察与生活的印记,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坐标。 历史上,垭豁不仅是大巴山区交通要道的咽喉,更是多功能驿站。民间称其为“幺店子”,供行旅歇脚;官府设“驿站”或“铺递站”管理邮传;若有驻兵防守,则称“汛站”或“塘站”(如东兴场的“枣儿塘”) 从恩阳到上八庙的十余公里山路,樟柏垭、青茨垭、牯牛垭等地名密集分布,印证着昔日的繁盛往来。以青茨垭为例,其名源自清初湖广移民的垦荒史。移民初至时,垭口被带刺灌木(巴中称“刺芭弄”)覆盖,唯见几株青郁柏树。砍伐灌木后,意外发现隐蔽的观音庙,遂暂居庙中,开垦周边荒地。因在“刺芭弄”中开辟而出,初名“青刺垭”,后因“刺”字不雅,改为“青茨垭”沿用至今。 移民后裔感念观音庙栖身之恩,重塑神像并重修庙宇,在柏树下开设“幺店子”,成为恩阳通苍溪的S303路上行人、背二哥、官差的歇脚点。清中期,庙宇还曾作私塾百余年。 此处是司城乡与上八庙的分水岭,武家湾、黎家湾等移民聚落分列两侧。历经沧桑,观音庙虽曾遭毁,但古柏犹存,见证着变迁。如今乡民重建庙宇,门联“观音福地荫众生,生生共荣;青茨苍天佑万家,家家同幸”,寄托着对和谐生活的永恒祈愿。#巴蜀记忆 #乡愁记忆 #四川巴中 #巴蜀文化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1
00:00 / 05: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7
扶贫专干10月前
邵东斫曹乡的由来,此地荆棘丛生,先民从两山中间槽坑斫路开发,故名“斫曹”。(航拍禾塘坪)斫曹乡位于邵东市北部,东与双峰县甘棠镇毗邻,南与界岭镇、廉桥镇相连,西与新邵县太芝庙镇相邻,北与涟源市荷塘镇接壤,总面积51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3万余人。斫曹乡地处湘中衡邵干旱走廊,常年干旱少雨,属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当地居民主要以种植中药材为主,素有“湘中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的药材包括芍药、党参等,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材种植文化。1949年,斫曹乡境域属邵阳县亲义乡。1950年6月,废保甲旧制,属十四区。1951年11月,属邵阳县邵东办事处十四区。1952年2月,邵阳县析置邵东县,属邵东县十四区。1956年6月,撤区,属斫曹乡。1958年10月,属斫曹公社。1961年7月,属斫曹、落水岩2公社。1965年9月,属斫曹公社。1984年5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1995年,撤区制,属斫曹乡。截至2021年10月,斫曹乡下辖17个行政村:上斫村、石坪村、姚家村、十字村、檀树村、马鞍塘村、岩泉村、木口坝村、禾塘坪村、堤塘村、野鸡坪村、长流村、梧桐村、金盆村、群立村、大崇村、雄鹰村;乡人民政府驻上斫村。斫曹乡地处县东北丘陵区,属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峰有老井岭、严塘岭、猪婆山。最高峰老井岭海拔890米。境内有落水岩、木口坝、雷祖冲、罗家坝水库4个,总储水量589.5万立方米。受特殊地理形势影响,斫曹乡境内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闻名全国的“野鸡坪精神”诞生于此,磐石岩天坑、银杏露营基地、芍药花基地等特色景点星罗密布。近年来,斫曹乡立足资源禀赋,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全域中药材战略”为抓手,释放发展活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无人机航拍 #走进乡村 #旅行推荐官 #抖出你的家乡 #乡村振兴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2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9: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1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77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3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
20251101上午,两山夹一桥,又名“小鬼桥”,坐落于石弓山东峰和中峰之间的黑沙河上,现已不存在~ 【两山夹一桥的故事】 相当年石弓山黑沙河蜿蜒流淌,在石弓山中峰与东峰的夹缝间,曾横亘着一座简易石板桥。桥面由几块青石板拼接而成,无栏无柱,朴素得如同山间的顽石,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被当地人直白地唤作“两山夹一桥”。 在交通闭塞的年代,这座小桥是山前山后唯一的捷径。往来的挑夫、货郎、走亲访友的乡人,都需踏着这冰凉的石板,穿越两山对峙的隘口。彼时,没有代步车,出行大多靠徒步,绕行路途要多走十余里,很艰辛的,唯有此桥能缩短行程,成为山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这份便捷背后,却藏着挥之不去的阴霾。远古的石弓山,山高林密,峰峦叠嶂,两山之间的夹缝更是山势隐蔽,地势险恶。幽深的林木遮挡了日光,即便白日也透着几分阴森,这里成了歹徒潜伏作案的绝佳之地。过往行人猝不及防间遭劫遇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岁月流转,无人收殓的骸骨在桥边荒野暴露,风吹雨淋,只剩惨白的骷髅散落其间。每至夜幕降临,林间便会泛起点点幽绿的磷火,飘忽不定,民间称是阴魂不散的“鬼火”。单身行人途经此处,耳畔是风声呜咽,眼前是磷火闪烁,脚下石板仿佛都透着寒气,无不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久而久之,“小鬼桥”这个令人心悸的名号,便取代了它最初的称谓,在乡民间流传开来。 这座小桥,就这样在便利与惊悚中,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它见过挑夫的汗滴砸在石板上,听过货郎的叫卖声穿透山林,也见证过无数行人的恐惧与仓皇。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两山之间的通道,也守着一段段或寻常或悲凉的故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光迈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石弓山采矿权的整体拍卖,曾经巍峨的山头在机器轰鸣声中逐渐消散。那座横跨黑沙河、连接中峰与东峰的石板小桥,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变迁的洪流。当山头不复存在,它失去了赖以立足的根基,悄无声息地崩塌、碎裂,最终被泥沙掩埋,消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的石弓山,再也寻不到那座简易的石板桥。“两山夹一桥”的称谓,连同“小鬼桥”的传说,都成了老一辈人口中的回忆,在岁月里渐渐褪色,却也悄悄镌刻下一段关于山水、人文与时代的印记。#老子故里道源之乡#千年古镇嵇康故里#石弓山#两山夹一桥#行走记忆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