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59: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3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9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曾国藩说:会客时,有一语极失检,由忿字伏根甚深,故有触即发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 在会见客人时,我说了一句极其不得体的话。这源于我内心深处潜藏的被压抑的“忿怒”情绪太深了,所以一旦遇到触发点,立刻就爆发了出来。 “忿” 不是 “怒”,本质是 “被压抑的情绪能量”、是 “未被化解的情绪隐患”、是 “心性的漏洞”。儒家将克制并清除 “忿”,列为修身核心要务,是因为 “忿” 的危害会从 “情绪层面” 渗透到 “言行与心性层面”,形成连锁反应,这在 “会客失言” 的案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隐蔽也最严重的危害,是 “忿” 对心性的长期侵蚀,长期被 “忿” 主导,会形成 “受害者心态”, 把所有 “不符合预期” 的事都视为 “对自己的冒犯”,看不到他人的善意,也无法客观看待问题,最终从 “情绪失控” 滑向 “心性堕落”,背离 “修身养性” 的初心。“忿” 看似是 “对他人的愤怒”,实则是 “对自己未被满足的情绪的不满”—— 是过去的委屈、否定、忽视,没能得到妥善处理,才变成 “潜藏的忿根”。传统修身强调 “克忿”,不是 “消灭情绪”,而是 “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解”:看见它、疏导它、重塑对它的认知,最终让内心从 “充满情绪隐患” 变得 “仁和安定”。#曾国藩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