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忏悔录》(列夫·托尔斯泰 著):在迷茫中寻找生命的救赎 翻开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没有卢梭式的赤裸自曝,却满是一位伟大作家对生命意义的痛苦叩问与执着追寻。这部凝结着托尔斯泰中年危机与精神觉醒的著作,他以坦诚的笔触,回望自己从贵族生活的浮华到内心的空虚,从对名利的追逐到对信仰的迷茫,最终在平民的质朴与宗教的慈悲中找到救赎的历程,让我们在感动中,读懂“向内求索”的重量。 最让人心生共鸣的,是托尔斯泰“挣脱虚无的挣扎”。中年时的他,拥有常人艳羡的一切:显赫的家世、成功的文学事业、美满的家庭,却陷入了致命的迷茫——“我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看着自己笔下的英雄们为理想奋斗,可现实中的自己却被名利裹挟,在声色犬马中感到灵魂的荒芜。他尝试用工作、娱乐、财富填补空虚,却只觉得愈发空洞,甚至多次萌生自杀的念头。这份“拥有一切却一无所有”的困境,像极了现实中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疲于奔命,看似拥有了物质的丰裕,却弄丢了内心的方向。托尔斯泰的挣扎,让我们看到:精神的荒芜远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向外追逐,而是向内探寻。 书中“向平凡人学习的谦卑”,更显动人。为了寻找答案,托尔斯泰放下贵族的身段,走进平民的生活——他和农夫聊天,看他们在土地上劳作,感受他们对生活的质朴热爱;他研读宗教经典,从“爱邻人”的教义中体会慈悲的力量。他发现,这些平凡人或许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们坦然面对苦难,在劳作与奉献中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份“向下扎根”的觉醒,让托尔斯泰挣脱了贵族的傲慢与虚无,他开始吃素、放弃私有财产,用文字传递平等与慈悲的理念。他写道:“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里,而在平凡人的生活中。”这份对平凡生命的敬畏,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读来让人热泪盈眶。#读书#忏悔录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夏与呜2月前
35分钟精读 | 用好这本书,人生真的可以从此开挂 一本书可以打败拖延、终结内耗、治愈创伤、解决讨好型人格,逃离虚无,真的吗?《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他可以被我误会好多年。今天争取用35多分钟的时间带大家读完。我这人有一个毛病,越是畅销的非文学类书,尤其心理学相关的我越不喜欢看,总觉得沾点毒鸡汤。这不怪我啊,这书名起得太像那么回事儿了。但随着身边接受心理治疗的朋友越来越多,常常提到这本,我就看了,发现里面有很多论点竟然跟我这几年自己的一些心得有一些不谋而合。所以我会在这里面的推导里加入我自己的一些主观解释,我觉得也会更方便大家理解。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三个人:首先是阿德勒。他是与弗洛伊德和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大巨匠,他的理论是个体心理学,弗洛伊德和荣格在国内会更出名一点,尤其弗洛伊德的创伤和潜意识论、所谓的荣格八维最近也更流行一些。阿德勒和他们的理论不仅是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悖的,这也让他离开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团体,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 然后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他也一直在研究古希腊哲学,写了一本《阿德勒心理学入门》。当时还是一名自由作家的古贺史健在一家书店偶然看见了这本书,大受震撼。 这里的例子确实非常的极端理想,因为他本意就是为了举例子让你有感受而已。我们应该分清楚一个理论和实操之间的应用关系。这些理论,你说他是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他提供的是人生观的一个底层逻辑。注意啊,我们的所有的人生的底层逻辑本来就是都很理想化的,比如我核心的底层逻辑是,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我要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实操上我一定会做一些相对不善良的事情,比如我会给不好的商家打差评,我会对不好的评论反击。这不影响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件事情的底层思维。 同样,这一套的关于自由是不怕被讨厌、课题分离、共同体感受、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他们统统是一种视角。在你迷茫的时候想起来还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在你拖延的时候想起自己还有当下,在你教育小孩的时候你总是会把自己拽回来一点想一想,我应该更多引导和鼓励,在抱怨对象没有看到你默默洗的碗的时候想到自己初衷就是为了洗碗为了干净的家本身。是一种解放自己的思维。 #听书 #阅读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 #讨好型人格 #自我提升
00:00 / 3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