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上北大》:一本带着体温的青春成长手册 第一次翻开《我要上北大》,更像点开了一部充满烟火气的青春纪录片——没有滤镜,没有旁白,只有带着粉笔灰味的真实日常。从初中时带着点叛逆的学霸初成,到高一被月考反复打磨的磕绊,再到高考一战封神的沉静,苏苏的笔就像架在教室后排的摄像机,把那些藏在数理化公式里的迷茫、人际关系里的困惑,还有自我怀疑与认同间的反复拉扯,都化作了叩击心灵的回响。 书里没有华丽的修辞,却有显微镜般的笔触。她写初中时上课偷偷在课本上画小人被老师点名,写高一第一次月考砸了后躲在楼梯间吃面包,眼泪掉在包装袋上洇出小印子;也写和同桌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发现彼此的解法能凑成更简洁的思路。这些细节太鲜活了,像放学路上撞见的晚霞,普通,却带着让人会心一笑的温度。 最珍贵的是,它完整记录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些详细到课间分钟为单位的时间表,同学笔记上各异的记题方法,还有关键时刻的心理独白(“模考后看着排名表,突然觉得‘我好像也没那么差’”),共同构成了可验证的成长模型。这哪是什么“学霸秘籍”?分明是一个普通女孩把“我试试”变成“我可以”的步步脚印。 苏苏的文字就像坐在你对面的学姐,边转笔边说:“其实我高三也总走神,不是什么天生学霸。”她讲保持专注的法子,不是玄乎的“心流大法”,而是“把手机锁在讲台抽屉,用计时器拆成25分钟一段”;说分配时间,就拿自己的错题本举例:“数学弱就每天多留40分钟给压轴题,英语好就把时间匀给文综大题”。这些话没有大道理,却透着股实在——就像她强调的,“人在智力上的差别真没那么大,拉开距离的,是你肯不肯对自己狠一点,又会不会对自己巧一点”。 合上书时,仿佛能听见教室后排的风扇声。苏苏的故事哪是什么传奇?不过是一个普通女孩,用最笨也最真的办法,把“我可能不行”变成了“我做到了”。如果你身边有正在为升学拼搏的孩子,把这本书递给他吧——就像当年同桌塞给你那半块橡皮,简单,却足够有力量。 #我要上北大 #读书 #读书成长 #读书改变命运 #学生时代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1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56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15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28: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