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黄藤:《子路》第四 精神导向的意义 #本原儒学 #阅读经典 #论语 #礼乐教育 #传统文化 我们来看《论语》中“樊迟请学稼”这一章。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话记载了孔子的学生樊迟向老师请教种庄稼,被孔子婉拒的过程。当樊迟进一步询问种菜时,孔子同样表示自己不如老菜农。待樊迟离开后,孔子评价其“小人哉”,并阐述了为政者应当重视礼、义、信的道理,认为只要做到这些,百姓自然会归附,物资生产自然得以保障,无需执政者亲自学习农耕。 在《论语》中,“小人”一词含义丰富,可指品德有亏、地位卑微或见识浅薄。此处孔子说樊迟“小人”,主要是批评他眼界不够高远,未能理解治国之根本,而非指责其品德或出身。 过去常有人据此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认为儒家轻视劳动。但这实为误解。孔子并非反对劳动本身,而是强调教育应有其侧重。他所创办的,本质上是一种“成人”教育、德行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完善人格、能推行仁政的君子。因此,他的教学内容聚焦于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而非具体的生产技能。 这正如我们今天不会要求一位思政老师去讲解数学方程或传授编织技艺。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类型,各有其核心目标。孔子的课堂,重在引导学子“修身立德”,追求“仁”与“善”。他认为,为政者若能以身作则,恪守礼、义、信,便能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发展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安居乐业,百工各司其职,社会繁荣稳定便有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焉用稼”的深层逻辑。 《论语》全书不注重具体技能的传授,即便在涉及“六艺”时,也更为强调其中蕴含的礼乐精神与道德规范。这与当下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并不矛盾。无数实践表明,创新的涌现离不开开放、诚信、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孔子所倡导的,正是构建这样一种健康的社会运行机制与道德氛围。 因此,本章的核心在于阐明:为政之本在德不在技,社会治理重在抓住根本。这一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思考如何涵养社会风气、优化治理体系,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00:00 / 09: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3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