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3周前
##灯谜#传统文化 佳谜妙评欣赏: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李白七言诗句)眼前有景道不得 作者:吕珏生 评析:黄宜耀 初见此谜,是在2010年第十四届华清杯网络灯谜对抗赛上,一经猜出,我便击节叫绝,赞叹连连。一叹以此如斯烂熟之底,又有柯国臻拟陆放翁成句面“山重水复疑无路”之珠玉在前,几无推陈出新之可能,而作者偏偏另辟蹊径,给此底赋予新解;二叹作者所拟之面,也属熟句,多年以后,居然无人发现面底之间巧妙的联系,实在是慧眼识珠。故而推断作者必定是谜坛老手,方能为此老辣之作。待到比赛结束,此谜评为佳谜,才知道作者我并不陌生,是澄海籍的青年才俊吕珏生,那时候他还未踏出校门! 此谜我印象深刻,一直念念不忘,也有过写评的念头,但一直不敢动笔。一来此谜在我心目中是难得的佳谜,正如美人当前,不敢唐突佳人;二来自觉才疏学浅,眼界有限,害怕万一说错,徒留笑柄,辱没此谜。直至近日,珏生相敬,邀写谜评,我脑海中马上浮现的就是这则谜,便自告奋勇试评之。 此谜面出自一段禅宗公案,语出《五灯会元》卷十七《惟信》:“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里面惟信大师说了参禅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个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个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谜面所指的是第一个境界。禅宗之学,十分玄奥,我乃凡夫俗子,无彼慧根,只能是一知半解。“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乃“眼前有景”,此眼界正是“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自然未曾得道,故曰“道不得”。全谜之妙,在于“道”字的别解;柯谜之别解,亦在“道”字。前者别解为“得道”之道,后者别解为“道路”之“道”。 当今谜坛之风,追求断读,如能字字别解更为吃香,我也颇好此道,但一直乏善可陈。但谁说一字别解就不能出佳谜精品?此谜虽只一字别解,境界迥异,气象一新,决非等闲断读、别解之谜可比。今日重读此谜,虽已四年过去,毫无陈腐之感,细加玩味,更觉精巧隽永,回甘犹在,是一则足以流传的上乘之作。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懷樸廬3周前
翘楚:诗经里的女德之美 在现代汉语的日常运用中,"翘楚"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各行业中的杰出人物,如"医界翘楚"、"科技翘楚"。这个承载着赞美意味的词汇,其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诗经》,而在最初的文本语境中,它并非指向才智或成就的卓越,而是与一种高洁的女性道德理想紧密相连。 《诗经·周南·汉广》中"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的诗句,构成了这一意象的原初形态。从字源上考察,"翘"本指鸟的尾部长毛,引申为高扬挺拔的姿态,"楚"则为丛生的荆条,二字连用最初仅表示丛生的灌木中特别出众高挺的荆木。这种自然物象包含着朴素的择优逻辑——樵夫在劳作过程中根据实用价值进行选择。而在儒家经学阐释体系中,这一意象经历了深刻的道德转化。郑玄笺注云:"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我欲刈取之,以喻众女皆贞洁,我又欲取其尤高洁者。"这一解读将具体的植物意象升华为道德象征,使"翘楚"从自然物的择优转化为对女德的遴选,特指那些在一众女子中尤为突出的道德典范。 在儒家诗教传统的理解框架内,《周南》作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开篇,其《汉广》一诗被阐释为周公德化南国的具体展现。诗中描绘的江汉地域被理解为受文王教化之区,呈现出理想教化下江汉地区普遍良善的社会风貌。这种阐释赋予"翘楚"意象特殊的社会伦理意义:那位如挺拔荆木般出众的女子,其高尚品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植根于"众女皆贞洁"的普遍道德土壤中。这就构建了个体与群体相互映照的伦理图景,既强调典范的卓越性,又突出整体社会道德的基础作用。在这种理解中,女德的"翘楚"既是普遍善性的集中体现,又是道德教化的理想成果,其存在验证了德政教化的有效性。 诗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咏叹,在经学阐释中获得了独特的伦理意涵。这种"可望不可即"的诗意情境被解释为礼的规范下男女双方的道德自律。那位如"翘楚"般高洁的女子,其"不可得"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拒绝,而是德行庄严性的体现;而追求者的"不可求"也非情感的消退,而是对礼法的自觉遵从。这种双向的道德约束共同维护了礼的秩序,使"翘楚"意象超越单纯的道德典范意义,成为礼教体系中理想人格的具象化表达。 从文化建构的视角审视,"翘楚"意象的道德转化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经典阐释的运作机制。通过将自然物象纳入伦理阐释框架,将文学文本转化为道德教本,儒家学者实现了价值传递的文化目标。#诗经 #汉广 #翘楚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