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07
00:00 / 01: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2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44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50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
00:00 / 1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4: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七年寻根溯源 在饶国平宗亲的悉心寻访与核实下,我们这一支饶氏的源流得以明晰——根在江西南丰太山,始祖为景端公。怀着这份认祖归宗的深切感念,我们广丰区饶氏族人于2018年首次组织了前往祖地的寻根溯源之旅。那次踏上故土、走进景端公祠堂的时刻,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此后,这份血脉深处的召唤未曾间断。我们又在2023年清明、2025年清明,两度集结,重归祖地。每一次站在先祖曾经生息的土地上,遥想他们于清朝初年,为开拓生计而毅然告别大山、远徙他乡的壮举与艰辛,便不禁心潮翻涌,深感今日之聚来之不易。 更令我辈动容的是,翻阅族谱史料发现,有清一代,虽外迁族人散居四方,但他们多次集体返乡,汇聚于景端公祠堂,共同修撰谱牒,维系着宗族的精神纽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公元1869年的“七修”大谱,那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合修盛举。然而自此之后,因时局变迁、地域阻隔,许多外迁支系便逐渐开始了独立修谱的历程,未能再与祖地同步合修。 这段绵延数百年的归家与修谱之路,不仅承载着我们对祖先的追思,更见证了一个家族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根源,又如何在扩散中开枝散叶。 自2018年踏上寻根溯源之路,我对景端公外迁后裔的流向、各地人口规模及族谱续修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七年来,我走访了散居于浙赣两省的众多景端公后人,足迹遍布城乡村落。 在广丰区内,我先后走访了吴村镇桐树山、里逢、吴家坞、大塘尾、鲤鱼塘、大尖山,排山镇上早丘、佘青山、康狮坞、长毛丰,以及洋口蔡村、三里亭、下溪大阳亭、毛村坞里弄、荞麦塘、玉田等地,寻访了惟李、诚兴、诚语、诚大湖、孔其、学圣、诚重、诚舜、惟寿登、诚良、学胜、诚馨、诚喜、诚运恒、诚宽、诚唐、诚僖等支系的后人。 远至浙江与江西其他地区,我亦走访了广信田墩、广信济腰、开化环壁坞、衢州常山大东门、建德寿昌多家村庄的孔贤、孟泰、世国、孔林等公后人,以及玉山、江山、永丰等地的诚贵、诚佑、学仲财、学细姩、守九公等支系。 通过实地走访,我发现许多支系在与祖地失联后,大多未能系统修谱,断代时间长的甚至超过百年。不少族人连太公名字都已遗忘,字派世系更是无从追溯,修谱续谱工作已刻不容缓。 我将继续致力于景端公后裔的世系整理与族谱完善,帮助更多族人认祖归宗。这条家族溯源之路,我将坚定地走下去。 元亮公46世孙 景端公19世孙:饶本文谨撰 2025年11月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