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毛笔书法启蒙|第一课:书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书法的初步认识 计划录制《学前儿童毛笔书法启蒙》这套课程的想法由来已久,均被各种琐事耽搁,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系统由浅入深的开展,基于幼儿的特殊性,更是难上加难。 十年的教学,学员从低龄到成人,如今才逐渐梳理出一套适合学前儿童的启蒙课程。当下过早的学科教育已经让孩子身心俱疲,提早透支孩子的学习热情,甚至提前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在学前儿童如何教?几岁教?学铅笔还是毛笔?等诸多问题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 女儿今年刚满五岁,在诸多问题一一探讨之后,我们决定带领她进入文字的世界。见证她的成长。于是也就有了这套启蒙的课程。 幼儿启蒙课程既是对传统文化“启蒙早播”的有意义尝试,也需在“儿童视角”与“书法本质”间找到精妙平衡,过程中有这几点感想: 1.“去难存趣”是第一准则: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与手部控制力有限,不能照搬传统书法的技法体系。思考如何将“握笔”转化为“握小毛笔宝宝”的游戏,将“横画”变成“画小扁担”“写小木棒”,用色彩(如淡墨、彩墨)、趣味载体(如在画有简笔动物轮廓的纸上补线条)降低门槛,让孩子先爱上“与毛笔玩耍”,而非一开始就强调“写得对”。 2.“感官体验”比“技法传授”更重要:这个阶段的启蒙,核心是让孩子建立对毛笔、墨、纸的感知。比如让孩子触摸毛笔的软毫(区分“毛毛软”和“笔杆硬”),观察墨汁在宣纸上“慢慢晕开”的过程,甚至用毛笔蘸清水在石板上“画一画就消失”——通过触觉、视觉、动态的体验,让“书法”成为可感知的、好玩的事,而非抽象的“技能”。 3.“耐心等待”是必要心态:学前儿童的作品可能是“歪歪扭扭的线条”“墨团”,但这正是他们探索的痕迹。编写时需提醒引导者(家长、老师),不比较、不批评,而是用“你画的这条线好长呀”“这个墨点像小豆子”的鼓励,保护孩子的兴趣与自信心。书法启蒙不是“培养小书法家”,而是播下一颗“喜欢传统文化”的种子,不必急于看到成果。 4.“文化融入”要浅而巧:不必给孩子讲复杂的书法历史,却可以在细节中渗透文化感。比如用“毛笔是我们中国古人写字的工具,就像现在你们用的彩笔一样”简单介绍,在教程里加入“毛笔的好朋友(砚台、宣纸)”的小故事,甚至搭配一些轻快的传统童谣(如写“山”字时念“小山尖,尖尖高”),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毛笔里的中国味道”。 5.“安全与便捷”是基础保障:教程必须
00:00 / 0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