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原石本来就很美 观音菩萨系列 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极为重要且深受信众敬仰的菩萨之一。在佛教经典中,观音菩萨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慈悲与智慧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观音菩萨的起源与背景 观音菩萨起源于印度佛教,梵文名意译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据《悲华经》记载,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前,曾为转轮王无诤念的长子不眴,因在宝藏佛前发愿救度众生,而被授记为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并称为“西方三圣”,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菩萨。 二、观音菩萨的形象与信仰 在佛教艺术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多样,但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女性形象。观音菩萨常被描绘为手持净瓶和杨柳枝,面容慈祥,眼神悲悯,寓意着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观音菩萨更是被视为救苦救难、送子赐福的神灵,深受信众爱戴。 三、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救度 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著称,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当众生遇到困难和苦痛时,只要诵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这种慈悲救度的精神,是观音菩萨信仰的核心所在。 四、观音菩萨的化身与传说 观音菩萨具有三十三种化身,能够根据不同众生的需求,以不同的形象出现,给予救度。其中,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最为人熟知的化身之一,象征着观音菩萨能以各种方法救度众生。此外,关于观音菩萨的传说和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妙善公主成道为千手观音等,这些故事进一步丰富了观音菩萨的形象和信仰。 五、观音菩萨的道场与节日 观音菩萨的道场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这里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观音菩萨有三个重要的节日,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诞辰、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和农历九月十九的观音出家日。在这些日子里,信徒们会前往观音菩萨的道场或寺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祈福活动。 六、观音菩萨的坐骑是金毛犼,这是一种在佛教神话和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的凶猛神兽,别名包括赛太岁、金光仙或朝天吼,象征观音菩萨的慈悲与威严的结合。 综上所述,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其信仰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艺术收藏 #快来围观 #上热搜 #原创视频 #抖出我的艺术
00:00 / 05: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81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8: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被尊为唯识宗的鼻祖。 唯识宗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经典,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八识是佛教唯识学派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八识 - 前五识:眼识通过眼睛感知色境;耳识通过耳朵听闻声音;鼻识以鼻子嗅闻香臭等气味;舌识借舌头品尝味道;身识靠身体感受触觉。 - 意识:能对前五识所感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还能想象、回忆、规划未来等。 - 末那识:也叫意根,是一种恒常执着于自我的识,它将阿赖耶识的见分误认为是自我,产生“我执”,是烦恼的根源之一。 - 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根本,也被称为“藏识”,它能含藏一切诸法的种子,这些种子遇缘会现行,生起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同时又能摄持诸法的种子,使其不失不坏。 二无我 二无我指人无我和法无我。 - 人无我:是说在五蕴和合的身心现象中,并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主宰性的“我”存在。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我”,只是一种基于五蕴假合而产生的虚妄执着。通过对五蕴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认识到“我”是不存在的,从而破除对自我的执着,断除烦恼障。 - 法无我:是说一切法(事物、现象)都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和自性,都是依因缘而生起的假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法无我是在更深层次上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不仅否定了人我的实体性,也否定了一切法的实体性,从而破除所知障,获得更高的智慧和解脱。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5
00:00 / 05: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24
观音形象从印度猛男到慈悲符号, 观照世间众生的心声。 大家好,今天聊聊你印象里的观音,是不是白衣持瓶、慈眉善目的娘娘?但很少有人知道,2000年前刚从印度传到中国时,观音竟是留着八字胡的“猛男”!今天就聊聊这尊菩萨的“形象逆袭史”,看完你会发现,每个时代的观音,都长着当时人最需要的样子。 最早在印度,观音原型是能治病救人的“双马童神”,后来成了佛教里的男性菩萨,一身珠宝铠甲,手持金刚杵,妥妥的“硬汉风”。公元3世纪传到中国时,这股“猛男味”也跟着来了——十六国时期的石窟造像里,观音脸长胡密,跟旁边的佛像站一起,活像个威严的将军,连一丝女性特征都没有。 真正的转变在唐朝。武则天时期,女性地位提高,加上老百姓觉得“慈悲”就该像妈妈一样温暖,观音慢慢开始“卸妆”:胡子没了,脸变圆润,穿的衣服也从铠甲换成了飘逸的纱裙。到了宋朝更彻底,市民阶层喜欢接地气的神,观音直接成了“邻家阿姨”模样——水月观音靠在石头上看流水,白衣观音提着净瓶走街串巷,连“送子观音”都冒出来了,完全贴合普通人求子、求平安的需求。 明清时期,观音形象彻底定调:头戴化佛冠,手捧净瓶杨柳枝,坐在莲花上笑盈盈的,跟现在寺庙里的样子几乎没差。而且不光有“温柔款”,还有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这种“硬核款”,满足不同人的信仰需求。 到了今天,观音早就不是只能在寺庙里见的神了。《西游记》里左大玢演的观音,成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现在刷抖音,既能看到匠人雕刻的传统白瓷观音,也能刷到动漫里的“酷飒版”观音;甚至你的手机壳、书签上,都可能印着简化版的观音符号。 2000年过去,观音从印度“猛男”变成中国“娘娘”,又变成现在的多元形象,但核心从来没变——不管长什么样,都是人们心里“救苦救难、带来希望”的象征。下次再看到观音像,你就知道,这张脸背后,藏着一整部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史。欢迎大家交流分享观音文化,传递正能正量。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6: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