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1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季节是东亚季风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时间范围 - 通常时段: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持续约20-30天。 - 入梅与出梅:具体时间因年份和地区略有差异,一般上海、杭州等地6月上旬入梅,武汉、长沙等地稍晚;出梅多在7月中旬前后。 形成原因 - 冷暖空气对峙: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东南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僵持,形成准静止锋(梅雨锋)。 - 副热带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跳至北纬20°-25°,其西北侧源源不断输送水汽。 气候特征 - 持续阴雨: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多连绵小雨或间歇性中雨,偶有暴雨。 - 高温高湿:相对湿度常超80%,日均温25-30℃,体感闷热,易引发衣物霉变(故称"霉雨")。 - 降水集中:梅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40%,部分地区单月可达300-500毫米。 区域差异 - 核心区: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 - 边缘波动:某些年份梅雨带可能北移至淮河流域或南压至江南南部。 年际变化 - 典型梅年:降水均匀且持续时间长(如2020年超长梅雨季导致长江流域洪水)。 - 空梅/少梅:副高异常强盛快速北抬,导致梅雨期短暂或缺如。 - 倒黄梅:出梅后再次出现持续性降水。 适度的梅雨有利水稻生长,但过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 - 需防范内涝、地质灾害,加强排水系统维护。 -湿热环境易滋生霉菌,需注意食品保存和呼吸道疾病预防#梅雨时节家家雨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黄河vs长江?河南千万亩粮田的生死抉择2 二、黄河水资源利用的深度瓶颈分析 2.1 现有引黄灌溉体系的局限性 河南省现有引黄灌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30公里范围内,采用"以闸带渠"的灌溉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 1) 工程性矛盾:70%的引黄闸站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设备老化严重,平均引水效率不足60% 2) 空间性矛盾:豫东豫南大部分地区超出黄河自流灌溉范围,需要多级提水,成本高昂 3) 时序性矛盾:农业需水高峰期与黄河汛前调水期重叠,供水保证率难以保障 2.2 小浪底水库调节能力的精确测算 通过建立水资源平衡模型分析发现: - 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小浪底水库最大可供农业用水量为28亿m³ - 豫东豫南单次全面灌溉需水30亿m³,相当于消耗水库有效蓄水量的107% - 若遇连续干旱年,水库蓄水将无法满足基本生态流量要求 2.3 引黄扩灌豫东豫南的可行性研究 针对从郑州花园口新建引黄闸站的方案,经多维度评估发现: - 工程可行性:需建设总干渠280公里,穿越贾鲁河、沙颍河等12条主要河流 - 经济合理性:亩均投资达3500元,回收期超过20年 - 生态影响:将减少黄河下游生态水量约15%,影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结论:单纯依靠黄河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豫东豫南干旱问题#河南 #干旱 #抗旱 #黄河 #粮食安全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