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鸽子0012月前
穿越美洲纪实(第59集)#中美洲篇#巴拿马#科隆#运河闸口#太平洋与大西洋巴拿马境内由互通湖连接,巴拿马运河互通湖(主要是加通湖)的水面高于两侧大洋,核心原因是为了利用天然湖泊和水闸系统,克服运河两端的海拔差与水位波动,实现船只的高效通航。 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克服地理海拔差异 巴拿马地峡并非完全平坦,其中部存在一个海拔约26米的高地。直接开挖一条海平面运河需要挖掘极深的河道,工程难度、成本和时间都难以想象。因此,工程师们选择在中部修建大坝(如加通水坝),拦截查格雷斯河等河流的水源,形成了水位高于两大洋的人工湖——加通湖。这样一来,运河的大部分航道就位于地势较高的湖泊之上,大幅减少了开挖量。二是规避潮汐与水位波动影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平面存在差异,且太平洋一侧的潮汐变化(潮差可达7米)远大于大西洋一侧(潮差约0.6米)。如果运河采用海平面设计,两端巨大的水位波动会给航行带来极大困难和危险。而将运河主体航道置于水位稳定的高海拔湖泊中,再通过水闸系统来调节船只进出湖泊时的水位,就能有效规避潮汐影响,保证通航安全和效率。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借水抬高”的智慧。通过建造水闸,船只可以像爬楼梯一样,先从大洋被提升到加通湖的高度,在湖泊中航行通过地峡中部,再从湖泊下降到另一端大洋的高度,从而顺利完成跨越。
00:00 / 06: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