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袁隆平水稻愽物馆游记 还未进馆,便先望见了那独特的建筑形态。几栋馆舍的屋顶,竟是层层叠叠,隆起如金黄的稻浪,又仿佛是天公作画时,不经意滴下的几滴饱满的谷粒,凝固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这建筑本身,便是一首无言的颂诗。 我们先步入历史厅。这里幽暗而宁静,仿佛一条时光的逆流之河。玻璃展柜里,陈列着粗糙的石器、斑驳的陶罐,壁上绘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画卷。我的目光,久久停驻在一幅《耕织图》上,那弯腰弓背的农夫,那简陋的木犁,那望不到尽头的田垄,都沉沉地压在我的心上。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便是这样一寸土、一滴汗地挣扎过来的。那“稻”字,在甲骨文里,不正是禾苗植于水中的模样么?它承载着一个民族最原始、最深刻的饥饿记忆与生存渴望。 走进科技厅时,便被一种明亮而昂扬的节奏打断了。这里的光线是银白的,充满了现代感。巨大的液晶屏幕上,数字如瀑布般流淌;玻璃展台中,是一株株金黄夺目的杂交水稻模型,穗大粒满,沉甸甸地垂着头。那些复杂的遗传图谱、育种原理,化作了直观的动画,讲述着如何将一种野草的倔强生命,驯化、提升,最终创造奇迹。在这里,“稻”不再仅仅是水墨画里的诗意点缀,它是分子,是基因,是严谨到小数点后的科学,是能喂饱亿万苍生的、最硬核的浪漫。我的孙子兴奋地指着一排不同品种的稻穗标本,比较着它们的形态。对于他这一代,饥饿已是遥远的故事,而眼前的丰饶,才是他们认知世界的起点。 走进袁隆平厅。这里的色调变得温暖而亲切,仿佛走进了那位老人的书斋与稻田。展柜里,是他穿了多年、领口已磨得发白的衬衫,是那顶遮阳的草帽,是沾着泥点的雨靴。墙上的照片,记录着他最典型的姿态——弯着腰,站在漫无边际的绿野之中,用手轻柔地托起一株稻穗,像一位慈祥的祖父,凝视着自己最疼爱的孩子。 我的眼眶忽然有些湿润。从历史厅的沉重,到科技厅的辉煌,这其间天堑般的跨越,正是由这样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颗赤子般的心所完成的。他将古老的“愿”,化作了科学的“禾”,最终结出了饱满的“稻”。他不是坐在书斋里的学者,他的论文,就写在大地上。
00:00 / 07: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1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