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简介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农历十月初一的重要传统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古时以“蜡祭”酬谢神恩,并祭奠祖先,祈求丰饶。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广为流传:秦朝时,孟姜女听闻丈夫范喜良死于长城,悲恸之下城墙崩裂,她焚衣寄哀,从此“十月初一烧寒衣”的习俗深入人心。此外,明初朱元璋行“授衣”之礼,赐群臣棉衣与赤豆羹,强化了节日的仪式感。 寒衣节的核心习俗是祭祖送寒衣。旧时,人们以彩纸剪成衣裤,内填棉花,象征为亡灵御寒;如今则焚烧印有衣帽鞋袜的冥衣纸,并焚化纸钱作为“邮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祭祀方式分墓地与家中遥祭:前者需清扫墓碑、摆供品、焚衣钱,过程庄重肃穆;后者则通过画圈焚化,寓意衣物送达冥间。节日还蕴含孝道文化,生者借送寒衣传递牵挂,祈求亡灵安息、家族平安。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寒衣节正逐渐被淡忘。其传统习俗如“授衣”(晒冬衣)和“吃饺子”(象征团圆)在现代生活中式微。但作为承载孝亲报恩精神的节日,寒衣节仍值得铭记。它不仅是缅怀先人的仪式,更是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价值观的体现,提醒人们不忘血脉亲情与生命敬畏。 #短剧视频变现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寒衣节:一纸寒衣,千里寄思 今日是11月20日,阴历十月初一,我们迎来寒衣节。它又称“十月朝”“祭祖节”,与清明、中元并列为中国三大鬼节,核心是祭祖送寒衣,以朴素仪式寄托对先人的深切缅怀,承载着千年未改的思念与孝道。 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其早期雏形,彰显着古人顺应时节、关爱亲人的心意。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一节日有了温度与记忆点——孟姜女寻夫至长城,发现丈夫早已埋骨城下,悲痛中烧送寒衣的日子恰是十月初一,这份赤诚与牵挂,让寒衣节的习俗得以代代相传。 节日的核心习俗,藏着中国人对逝者的温柔牵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烧寒衣,人们用五色纸裁剪纸衣、鞋帽、被褥,部分人家会将其整理成“包袱单”,清晰标注祖先姓名与辈分,在坟前或路口画圈焚烧,圆圈特意留一处缺口,方便祖先“收取”御寒之物;同时还会在圈外焚烧纸钱,分给孤魂野鬼,尽显悲悯之心。饮食上南北各异,北方多吃饺子,南方盛行糍粑,一口温热吃食,既是慰藉生者,也是告慰先人。此外,家祭、墓祭等仪式庄重举行,宗族族人齐聚,在焚香祈福中追忆先祖、诉说家常。 寒衣节的深层内涵,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道文化与生命哲思。“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贯穿始终,人们以送寒衣的方式,延续对逝者的牵挂,仿佛先人从未远去,依旧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它也是宗族团圆的契机,集体祭祖的仪式,不仅强化了家族归属感,更让亲情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浓厚;同时,这一节日也暗含着中国人对阴阳两界的平和认知,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份通透,悄悄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时代变迁,习俗迭代,但思念从未褪色。如今,为规避环境污染与火灾隐患,传统烧纸习俗逐渐被文明祭祀取代——一束洁白的鲜花、一场线上祭奠、一次静心的追思,虽无烟火缭绕,却同样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寒衣节的形式或许在变,但“敬祖尽孝、传承亲情”的核心从未改变,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铭记先祖,在思念中汲取力量,让亲情与孝道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生活#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绿色农业#寒衣节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民间的祭祖节,又称十月朝。人们在祭祖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冥衣,在祭祀时一起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所以祭祖节也叫寒衣节。十月一,送寒衣。面对墓园,遥问一声天堂里的亲人,天气已渐凉,您在那边可安好?青山寂寂,风声掠耳。无尽哀思,一城素白。曾几何时,是您时刻把我们放在心里,担心饥饿饱暖,担心风吹雨打;曾几何时,是您吃苦受累用尽一生把我们抚养成人,夕阳余晖,又重上战马再送一程;曾几何时,是您忍受病痛的折磨,无奈选择放手不愿成为我们的累赘。想起时,您已走远,在遥远的彼岸;明白时,满是愧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残忍的莫过于此。生前,您在我们的眼睛里;走后,您在我们的生命中。手捧着寒衣、供品,走向您的墓地,心中满是敬意与怀念。寒衣虽轻,却承载着我们对您的无尽思念;火焰虽短,却燃烧着我们对您的敬畏之情。岁暮不胜寒,添衣寄安暖。冬天就要来了,天气已变冷了,愿这些纸钱为您购置些过冬的物品,愿这些寒衣为您增加些热量抵御严寒。家里一切都好,请勿挂念。那些年是您教会我们生活,教会我们积极向上,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那些年,是您给了我们展翅飞翔的羽翼,一生转瞬即逝,逝者安息,生者自强。生命轮回,应该懂得感恩与珍惜。送一件寒衣,寄去的是我们的牵挂与怀念,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而我们在这尘世,也会带着他们的期许,勇敢地前行,珍惜每一个当下,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洞玄1周前
寒衣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 以下是关于寒衣节的详细介绍: 一、 核心概要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这一天,人们会特别祭奠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 时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核心习俗:为亡人“烧”去纸做的寒衣,以示在严冬来临之际,为阴间的亲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 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孝敬祖先的传统美德,以及生者对亡者的哀思与牵挂。 --- 二、 节日的由来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与先秦时期的迎冬礼仪和腊祭习俗有关,但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 1. 孟姜女传说 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冬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了长城脚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骸。她将带来的寒衣烧掉,寄托哀思。这个感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为在十月初一为亡人“送寒衣”的习俗。 2. 先秦迎冬礼仪 《礼记·月令》中记载,农历十月,天子会举行迎冬仪式,并抚恤为国捐躯的将士,赏赐衣物给他们的遗孤。这种由生者及逝者、由阳间及阴间的关怀,可以看作是寒衣节的精神雏形。 --- 三、 主要习俗与活动 1. 烧寒衣 这是寒衣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人们用五色纸(通常为红、黄、蓝、白、黑)剪成衣裤的形状,或者购买印有各式冬装款式的纸制“寒衣包”,在祖先的坟前或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焚烧。人们相信,通过焚烧,这些衣物就能送达阴间的亲人手中,让他们抵御严寒。在焚烧时,还会用石灰在周围画上圆圈,防止其他孤魂野鬼来抢夺。 2. 祭祖扫墓 与清明节类似,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祭祀。清理杂草,摆上食物、酒水等供品,并焚香叩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3. 准备过冬 寒衣节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生者也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过冬的准备。例如: · 吃象征性食物:北方一些地区会吃饺子、面条或糍粑等。 · 穿棉衣:家人之间会互相提醒添加衣物,长辈也会为小辈准备冬装,称为“授衣”。 · 生火取暖:在古代,这一天有“开炉”的习俗,开始生火取暖。 --- 四、 现代意义与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寒衣节的习俗也在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