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1.1.16、AI时代人类痛苦和烦恼的根源:信念的缺失。在佛学经典的“苦集灭道”四谛里,明确指出苦和烦恼的源头在于“无明”。所谓“无明”,其实就是对世界本质的无知。由于这种无知,人们常常执着于那些虚幻、暂时的事物,从而遭受痛苦。佛教教导我们,要摆脱痛苦,唯一的途径是从无知走向觉悟,即从“无明”达到“菩提”,最终实现涅槃,这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解脱。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南怀瑾先生也曾说过:“人间最大的修行是红尘练心”——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保持内心的澄明。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焦虑和空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与某种更高存在的连接,陷入了一种精神上的无根状态。通过不断地修行与领悟,人们可以逐渐摆脱无明的束缚,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宇宙的统一性。这种信念不仅是对世界本质的认知,更是对人生价值的坚守与追求。 人需要一种终极关怀,使人类自身在有限中找到无限,那就是信念。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能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它又像坚固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风雨时屹立不倒。当我们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被虚幻的贪求所左右。这种对终极关怀的追寻,构成了人类超越有限性的精神桥梁。从敦煌壁画中飞天突破物理束缚的飘逸,到存在主义在荒诞中寻找意义的抗争,本质上都是对信念星空的仰望。此外,一个人拥有信念,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他的行为,即行为的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 提示:信念(Belief),即“相信了的理念/观念”,是个人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价值观或目标持有的坚定信任与执着态度——是认知主体在不确定条件下对命题真实性所持有的心理认同状态,它既包含理性认知成分(如基于证据的逻辑推断),也包含非理性成分(如情感倾向或直觉判断)。信念既包含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如科学信念、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涵盖对抽象价值的坚守(如对道德准则的遵循)。在哲学认识论中,信念被视为介于纯粹意见和确定知识之间的认知状态,其形成受到个人经验、理性推理、教育文化、社会环境和认知偏见的综合影响;而在概率论和决策理论中,信念则被量化为主观概率,成为贝叶斯推理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变量。 信念让我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立足的根基,在无常中看到永恒的可能性。当我们学会从内心深处寻找答案,理解并接受生命的无常和有限性时,我们就能够超越表面的痛
00:00 / 03: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5: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