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诗十月5月前
东固红色屏障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记忆,闪耀着永恒光芒。吉安东固,以大山为屏障,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在东固与李文林部队会师。红军离开井冈山后,一路遭遇囯民党围追,危机四伏,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一根洋火”,毛主席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东固会师,让红四军绝境逢生,为创建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陈毅有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早在1927年,李文林便在东固创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与第四团。他避开强敌锋芒,不树红旗,不挂招牌,“没有红色政权之名,却行红色割据之实”。依托民众在暗处组织生产,队伍在密林操练武艺,“秘密割据”模式如地下暗河,滋养着革命根系。东固因此被毛主席称赞为“李文林式根据地”。 毛主席曾先后七次到东固,汲取革命实践养份。东固给予毛主席的不只是休整的营盘,也是思想淬火的砧台。毛主席称东固为“第二个井冈山”,其意义不只是单纯的地理复刻。井冈山高举红旗与敌人针锋相对,东固则以“不露声色的割据”藏兵于民,在白色恐怖中维系着红色血脉。陈毅笔下的“峰峦如屏障”,其屏障不仅在地势之险,更在模式之新,他为革命星火得以燎原留下了一个隐秘风口,为中国革命提供了一种更坚韧、更隐蔽的生存策略。东固与井冈山,一显一隐,一刚一韧,共同托举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雏形。 山势的屏障,更使东固成为红军一、二、三次反围剿的决胜之地。第一次反“围剿”,黄公略将张辉瓒部队引诱至东固相邻的龙冈一带,趁着弥天大雾,全歼敌军9000人,活捉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黄公略指挥红三军从东国与泰和相邻的白云山头猛攻下来,首战歼灭敌军两个师,毛主席诗赞“飞将军自重霄入”,黄公略从此有了“飞将军”的美誉 。第三次反“围剿”,红军主力与地方武装击溃敌军7个师,33岁的黄公略在东固遭敌机空袭,中弹牺牲,用鲜血染红了这块庇佑过他和红军队伍的铁血屏障。 东固的峰峦依然连绵耸立,如大地竖起的丰碑,铭刻着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李文林以及无数先烈在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印记,更铭记着一种深刻的历史智慧:护佑革命成功的屏障,不仅仅是天然的地势,而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信念和依托民众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诗十月写于2 0 2 5年6月1 4日)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
黄土坡上的燃灯者,一个女支教老师与一座山的希望 ,在西北一片贫瘠的黄土坡上,风霜满面的老校长苦苦支撑,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让孩子们能走出大山,转机随着支教老师小刘的到来而出现,为了留住这来之不易的希望,校长倾其所有,掏空家底、亲手砌厕所、要求学生们每日翻山提水。 小刘老师用一年的时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与希望。她教的班级成绩突飞猛进,一堂音乐课,更让孩子们看到了山外的世界。校长徒步几十里,背回老旧风琴的背影,成为了彼此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支教期满,全村人用积攒的鸡蛋、瓜子和亲手纳的鞋垫挽留她,老校长甚至愿让出校长职位,看着一张张淳朴的脸庞,刘老师的行李再也拿不动了,她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黄土地,这是一个关于奉献、坚守与希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教育是最深刻的扶贫,一个老师,足以点亮一整座山的未来。 《请你留下来》远不止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它深刻揭示了我国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师资流失的恶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来了又走,乡村学校永远在“培养新人-失去新人”的循环中挣扎,据统计,乡村教师的流失率高达25%,这意味着每四个乡村教师中,就有一个选择离开,当城市学校在讨论,该引进VR教学还是智慧课堂时,乡村学校还在为基本的教学设备发愁,而这些孩子缺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的陪伴和精神的引导,一位老师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慰藉者、人生的引路人。#抖音精选 #青年创作者成长计划 #了不起的精讲团 #影娱热点团
00:00 / 16: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