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兴起与名称演变,核心是“先有商路实践,后有明确命名”,具体脉络如下: 一、兴起背景:商路的自然形成(先秦至汉代) 丝绸之路的雏形早在先秦就已存在,中原的丝绸、玉石与西域的物产通过草原、绿洲通道零星互通。 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在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举),打通了中原与中亚、西亚的官方通道;东汉时,班超以洛阳为起点出使西域,巩固并拓展了这条商路,形成了“从东方都城出发,连接欧亚”的稳定商贸与文化线路。 此时这条道路并无统一名称,古人多以“西域道”“河西道”“葱岭道”等分段称呼,核心功能是丝绸等商品的跨地域流通——因中国丝绸是当时西方最稀缺的奢侈品,成为这条道路的标志性物产。 二、名称的诞生:从西方命名到中国认可 “丝绸之路”并非中国古人原创,而是西方学者提出后,被中国学界与官方接纳: 1.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中,首次将“从中国河南府(洛阳)经中亚到波斯、罗马的古代商路”命名为“Seidenstraße”(德语,直译“丝绸之路”),核心依据是这条道路的核心贸易商品是中国丝绸。 2. 随后,法国汉学家沙畹等学者沿用这一名称,进一步考证了道路的延伸与分支(如陆上丝路、海上丝路)。 3. 20世纪初,“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传入中国,因精准概括了道路的核心特征,被史学界、考古界广泛认可,逐渐成为通用称谓。 简单说:丝绸之路是先有“洛阳、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的商贸通道”这一实践,后由西方学者根据核心商品“丝绸”命名,最终成为全球公认的历史地理概念。#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兴起与名称演变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古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清晰示意图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 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 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魏晋南北朝有洛阳、长安、平城、邺城等多个起点,还一度以建康为起点; 隋唐为大唐西市、开远门和隋唐洛阳城;北宋为开封。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2025.4.29于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馆#悟人生之道静心看世界 #旅行足迹 #去旅行 #记录旅游足迹给生活多一点色彩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7: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