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51
00:00 / 0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重读我的宝藏课本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导“王安石变法”,文学风格雄健峭拔,这首《桂枝香》是其词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核心词句注解 1.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练”指白色丝绢,形容长江像一条清澈的白绸;“簇”是聚集,写青翠山峰密集如箭簇。 2.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棹”指船桨(代指船),残阳中船只往来,西风里酒旗斜插,勾勒金陵傍晚实景。 3.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六朝”指建都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往事如流水逝去,只剩寒烟衰草,暗含兴亡之叹。 4.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后庭遗曲”即《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借古讽今。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怀古词的巅峰之作,以“景-情-理”三层递进,堪称“一洗五代旧习”的豪放词先驱。 - 景:阔大冷峻:开篇“千里澄江”“翠峰如簇”,以大笔勾勒金陵全景,残阳、西风、酒旗点缀,画面开阔却带萧瑟感,为怀古铺垫基调。 - 情:兴亡之慨:由“六朝旧事随流水”转入抒情,不直言悲切,却以“寒烟衰草”的静默景象,藏尽对六朝短命、繁华易逝的惋惜。 - 理:借古讽今:结句“至今商女犹唱后庭曲”,明写六朝亡国教训,实则暗讽北宋王朝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立意远超一般的登临怀古,尽显政治家的深沉忧思。#原创视频 ##诗词 #涨知识 #国学 @简简单单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又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主导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对北宋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生平概览 1. 早年经历 王安石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体察民情,深知社会积弊。在鄞县(今浙江宁波)等地任职时,试行农田水利、青苗贷款等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2. 步入中央 神宗即位后,锐意革新,于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次年拜相,全面推行变法。神宗对其极为信任,变法期间虽遭保守派激烈反对,仍坚持推行。 3. 晚年起伏 变法阻力重重,王安石两次罢相,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学术和文学。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新法尽废,王安石在忧愤中病逝。 --- 二、熙宁变法:核心内容与争议 变法的核心目标是“富国强兵”,缓解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主要内容包括: · 经济改革: · 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贷款,抑制高利贷。 · 免役法:以钱代役,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 市易法:政府平价收购物资,稳定市场。 · 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实有田亩征税。 · 军事改革: · 保甲法:建立民兵组织,加强地方防御。 · 将兵法:提高军队专业化水平。 · 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兴办学校,注重实用人才选拔。 争议焦点: 变法触及官僚地主利益,且执行中出现地方官强行摊派、加重民负等问题。以司马光、苏轼为代表的旧党指责其“与民争利”,违背儒家传统;而支持者则认为变法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财政与社会矛盾。 --- 三、文学成就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卓著: · 散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答司马谏议书》是其驳论名篇。 · 诗歌:早期关注现实,晚年转向含蓄深沉,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传诵。 · 词作: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被誉为“咏史绝唱”。 --- 四、思想与人格 · 哲学思想:提出“天道尚变”,强调改革顺应时势;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 个人品格:廉洁自律,不慕荣利,连政敌也承认其“学问文章,独步一时”。 · 历史评价: · 古代多受儒家正统批判,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6: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巨人3年前
王安石家族与江西省金溪县的不解之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是金溪的外甥,也是金溪的女婿,据有关资料记载,他到过金溪6次(也有说5次),金溪留下了他的很多足迹。一般来说,王安石写金溪的人与事,最有名的是那篇散文《伤仲永》和那首诗《乌塘》。 王安石诗直接提到金溪县的还有《送黄吉父将赴南康官归金溪三首》,这里说的黄吉父,即是黄庆基,字吉甫,又字世伦,号灵南,宋黄坊人(今浒湾镇黄坊村)。 2018年10月底,在翻阅金溪县琉璃乡《绣谷洋幽王氏族谱》时,有了惊人的发现,族谱很详细地记录了王安石母亲在安石岭下的石下殿参拜祖师神像时引发临盆:吾之伯祖舜良公之次男,名介甫者号安石,其母昔至于侧参拜祖师神像,由此经过其峰之右,名曰:白莲塘,不料介母至此临盆。安石岭,据金溪县琉璃乡《绣谷洋幽王氏族谱》记载,王安石小时候在此山岭上读过书,后居相。金溪县琉璃乡《绣谷洋幽王氏族谱》还记载王安上(尚)就葬在安石岭一侧。 安石岭附近,有王姓村庄洋幽(阳尤)村、月塘村、店下、傍背源王家等,皆为王安石家族后裔聚集地。王安石家族后裔在金溪县还有县城西门(朝啟公——王安国后裔)等。 离洋幽(阳尤)村1.5公里的月塘村,是王安石家族的祖坟山,一世祖王永泰、二世祖王用之等都葬在这里。 王安石写了一篇散文《城陂院兴造记》,月塘建村前,王安石家族人员来祭祀先祖,都会在城陂院(寺)歇息。 王安石在金溪的另一个重要活动中心就是外婆家——柘冈村。 通过查谱得知,王安石的姑姑嫁到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而王安石的妹妹嫁到金溪县左坊镇后车村,北宋进士何芾,是王安石的妹夫。后车村族谱收录一篇《上王宰相安石书》。 当然,金溪人更是热爱王安石,支持其改革变法的。如金溪人陆九渊是宋明理学陆王学派的奠基者,他写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一文,对王安石身后所受不公正待遇大鸣不平。 清朝金溪人蔡上翔历经27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04)著成《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后人研究王安石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当然,王安石在金溪也有一个老同学,叫做周衮的,他因为考虑到王安石的安危,劝他不要变法,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周衮有个堂侄叫周适,在开封府当推官,结果难以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等,于是辞官归隐。可想而知,王安石变法遇到了多大的阻力啊。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王安石简介 我乃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回首这一生,可谓波澜起伏,于国于民,有功亦有过。 我自幼好学,胸怀壮志,渴望能为国家、为百姓做一番大事。成年后,步入仕途,多年来,见北宋积贫积弱之态,心中忧愤难平。彼时,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战斗力低下,百姓赋税繁重,国家财政危机四伏。 为扭转此局面,我决心变法图强。熙宁二年,得神宗皇帝信任与支持,推行一系列新法,诸如青苗法,在青黄不接之时,贷钱粮给百姓,助其度过难关,抑制民间高利贷盘剥;募役法,以钱代役,让百姓从繁重劳役中解脱,增加生产时间,同时也充实了国家财政;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这些举措,短期来看,确有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有所改善,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负担,此乃我之功。 然而,变法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这便是我之过。青苗法本意虽好,可执行时,地方官员为政绩,强行摊派,使得不需要贷款的百姓也背上债务,苦不堪言;市易法,政府参与商业买卖,虽抑制了大商人垄断,却因操作不当,挤压了中小商人的生存空间;且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引发激烈党争,朝廷内部纷争不断,政治生态恶化。 我一心为国为民,力求革新,却未能周全考虑变法实施中的种种细节,致使诸多弊病产生,实乃心中憾事。但我始终坚信,变革乃时代所需,虽历经坎坷,亦无怨无悔。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