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辽代的五京六府制,契丹人联邦制的早期实践。 辽(916-1125)建立后,曾先后建置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 1.上京临潢府 神册三年(918),耶律阿保机在势力中心的西楼筑城,命名为皇都,“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成为辽前期的都城。会同元年(938)十一月,辽太宗德光同时建置三京时,皇都被改为上京,府曰临潢,这是辽代最早的人口密集地带。 2.东京辽阳府 天赞四年(925)十二月,阿保机消灭渤海国,次年(926)二月,阿保机赐属国名为东丹,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国主、人皇王,赐天子冠服,建年号甘露。阿保机猝死后,耶律倍因为失爱于母后述律平,失去大辽继承人的位置,就连东丹国也回不去。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太宗把东丹国的南京改为东京,府曰辽阳。东京的设立,标志着东丹国失去独立性,彻底名存实亡。 3. 南京析津府 会同元年(938)十一月,甘当“儿皇帝”的沙陀人石敬瑭,遣使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 名正言顺占领幽云的辽太宗德光很高兴,升幽州为南京,开泰二年(1012)十一月,南京幽都府被圣宗隆绪改为南京析津府。 4.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以西)是奚族聚集地,属于白霫故地,唐末时,霫人并于奚族,在阿保机五年(911)一起被契丹征服,阿保机征服奚、霫之地后,也没有将其纳入统治下,而是设立奚王,代替契丹统治奚人。 统和二十五年(1007),圣宗就在奚王牙帐之地营建中京,府曰大定。“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中京,府曰大定”。随着中京之立,奚王彻底丧失对本族的控制,奚人自治也彻底解体,转入辽的统治体系之内。 5. 西京大同府 辽五京中建置最晚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原本是中原政权的云州,也是契丹南下西进的最合适跳板,在会同元年(938)十一月入辽,仍为大同军节度。 到了兴宗中期,由于和西夏的关系恶化,重熙十三年(1044)九月,辽兴宗西征伐夏,结果大败而归,元昊挟胜求和。悻悻而归的辽兴宗在十一月班师回朝后,就升云州为西京,府曰大同,至此,在历经126年后,辽五京这才完备。 辽五京的建立,很好体现了契丹辽多元化政治的特点:因俗而治、随宜设官,从无序走向有序。或者说,辽五京制就是辽疆域内契丹、渤海、汉、党项等诸族协调的产物,类似于联邦制的体现。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8: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辽代到底是不是中华正统王朝? #国风微电影 #辽朝 #述律平 #耶律阿保机 #历史重演 辽代统治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文化,并开始以正统自居。辽朝的《鲜演大师墓碑》中有“大辽中国”的说法,表明辽代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一部分 。此外,辽代还以“炎黄子孙”的身份接续至“中国”的谱系,如1009年的《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1095年的《永清公主墓志》同样记有辽人为“轩辕黄帝之后” 。辽太宗从后晋取得传国玉玺后,辽圣宗为此作《传国玺诗》,表达了继承华夏正统的心态 。 然而,与辽代长期并立的宋朝始终视辽代为夷狄之邦,不认可其正统性。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将辽国打入《四夷附录》 。元代在纂修辽、宋、金三史时,围绕正统之辨展开激烈讨论,但最终将辽、宋、金并列为正统王朝 。而明清时期的主流观点则普遍否认辽代的正统性,明代士人纷纷重修《宋史》,将辽金归入《夷服》,彻底否定其正统地位 。 辽代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认同了中华正统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以正统王朝自居。但其正统性在当时的中原王朝及后世的评价中存在较大争议。从后世尤其是元代以后的主流观点来看,辽代的正统性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其在中华正统王朝中的地位相对边缘化。 出镜妆造武备@柿子菌Stargazer @张小花-宇莹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82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赤峰一日游,辽中京大定府。 辽代有五个都城俗称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今天我就带大家去辽中京。 辽中京位于赤峰市宁城县中东部的大明镇 。辽中京兴建于辽圣宗统和年间,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成,号曰中京,府曰大定。金代时称“北京路”,元代称“大宁路”,明代称“大宁卫”,历经近四百年历史。 辽中京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垣组成,呈“回”字形分布,模仿北宋汴京开封的布局制度。外城是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内城为官宦住地,皇城则是契丹皇族聚居区。 辽中京遗址现存几段残墙和三座古塔,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明塔。大明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高80.26米,高度位居全国第三,体积位居全国第一,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辽中京是辽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体现当时民族融合的典范,加速了契丹民族向定居过渡,增强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1961年,辽中京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半截塔遗址位于辽中京城外西南角,南濒老哈河,北依土山城,周围古代建筑遗址颇多,曾是辽代的园圃地。  半截塔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是平面正八角形的实心密檐式砖塔,现存残塔全高14米。该塔东西南北四面有佛龛,佛龛两侧有雕砖云纹,其余四面雕胁侍和并列的小塔状装饰,转角处雕成圆柱体。塔檐大多已无存,只有第一层大檐上有零星柏木椽头裸露于外。 - 辽中京金代小塔:金代小塔位于辽中京阳德门的西南田野里,为平面八角形,十三级密檐塔,与大明塔遥遥相望。#纪录美好生活 #日常分享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