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17
#《道德经》解读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身份地位,名利金钱,而是层次与修养。 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人相处,有的人让你如沐春风、舒适坦然;有的人却让你倍感压力、难以相容。有的人让你感激相遇是缘,有的人却让你感叹相逢是劫。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修养的高低不同、境界的深浅有别。 不轻易争对错,不随意责备人,不盲目下判断,是一个人最难得的修养。 不争,不是消极无力,而是智慧与气度的体现。真正的智者,往往温和宽厚、为人谦逊,不与人争一时长短,反而能活出自在从容,成为人生的赢家。 愚蠢的人,总想争个你输我赢;智慧的人,懂得顺势而为、踏实做事。 处事不争,远离是非;做人不争,避开纷扰。在无关紧要的事上争高下,只会显得自己格局太小;与不同层次的人论长短,只会损耗彼此的能量。 收敛锋芒,静心深耕,才是人生大境界。 真正明智的人,遇事从不一味苛责别人,也不轻易发泄情绪。 人人都会犯错,指责不如宽容。放过别人的错,其实是解脱自己的心。给别人留余地,也是为自己积福德,这才是仁者的胸怀。 凡事只看对错,容易流于表面;能看透本质,才是真的高明。 遇事只会抱怨指责,往往让事情变得更糟。一句轻率的批评,说的人不痛不痒,听的人却可能心如刀割,甚至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心胸宽广的人,懂得包容;德行深厚的人,往往眼光长远。不轻易指责,才能看清事实真相,真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与其一味批评,不如放下执念。彼此安心,才是最好的相处状态。#国学智慧#好书推荐#国学文化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40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03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虽然表达的是不争的智慧,但也表明了做人当上善若水,甘于处下,懂得示弱,勇于放下,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生境界。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学会了放下,他们洞悉了世事无常,明白了道法自然,在俗世纷扰中,不让生命背负太多的痛苦与烦恼。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失之间是大道,取舍之间是智慧。能做到放下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放下虚荣,心自闲。“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虚荣如同晨间露,晶莹闪耀却不长久。我们总是为了虚名浮利而烦恼,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断地去寻找,却从未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错过了生活中许多的美好和快乐。虚荣乃人生之大敌,唯有淡泊明志,方可宁静致远;也只有抛却世间浮华事,方能洞察世事真。放下虚荣寻找真我,不为外物所牵绊,莫虚名所迷惑,过自在闲适的人生。 放下盲从,得智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是能力,明白自己才是智慧。我们总是喜欢关注别人,却忽视了自己,任何外在的风吹草动,都会让自己的内心狼烟四起。久而久之,那颗盲从无助的心,就会变得越发脆弱与匮乏。所以,自恃聪明的人,或许有察言观色,统观大局的能力,但不一定有自知之明的本领。邯郸学步的故事告诉我们:情况不同,不可套用,人各有别,不能盲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放下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和,才是最佳的状态。当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和挑战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随他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智慧。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俗世纷扰中,学会放下是人生必修之课。放下纷争、放下执念、放下欲望、放下遗憾、放下自卑、放下焦虑、放下犹豫、放下别人的看法……古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容纳万物的是天地,容纳天地的是胸襟。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才是格局。往后余生,愿你我学会放下,轻装前行,以轻松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从此,心无挂碍最自在,心不受力得自由。#人生是一场修行 #心灵驿站 #觉醒开悟 #智慧人生 #人生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01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