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24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53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现年89岁的廖春生,是沅陵一中退休教师,7岁进保育院启蒙读书,当年保育院就在他外婆家不到200米位置,因隔壁邻居原故,保育院收纳他这个本地孩子。 保育院女老师多,廖春生的班主任姓卢,大概30多岁,是女的,校长也是女的,40来岁,校长和教师家门口就有防空洞。保育院的孩子大多都是从长江沿海一带逃难来的,沅陵话管他们叫“下江佬”,大概前后有400、500多人。廖春生特别记得有一次校长作报告时强调,女生睡觉时一定要关门关窗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把门窗敞着,穿个短衣短裤让人看到有伤风化。 他虽然年龄小,但觉得保育院生活和教学很正规,管理很严格。每到元旦、圣诞、“双十”等重大节日,保育院都要举行文艺演出,记忆最深的节目是大孩子排演的歌剧《木兰从军》和《大刀向日本鬼子砍去》。平时老师教授他们读书,比如有“来来来,大家来上学;去去去,大家去游戏。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老师同学都来到,大家嘻嘻笑。”当时文化生活很单调,孩子们到河边捡石子磨成圆弹,平时玩打弹子游戏,保育院门前河边每块台阶的条石都被磨成无数凹槽。大一点孩子用小玻璃瓶子养一种叫做“洋虫”的昆虫,带在身边当宝贝,在外面晒太阳时,他们拿出来经常喂食红枣或莲籽。 保育院在城郊酉水河畔的白田头,后面是山,中间有稻田,面积很大,周围用1米多高的楠竹篱笆隔开,房墙是泥巴筑成,外面粉抹一层石灰。保育院附近建有国民政府的粮秣厂、被服厂、电瓷厂和雅礼学校,外地人多,做什么生意的都有,从上游来的木排都停靠在这段河边,非常繁华,很热闹,当时人称“小南京”。粮秣厂是给抗日前线将士做饼干的,年幼的他经常跟在装船的民工后面,可以意外得到一块饼干充饥。#抗战
00:00 / 0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