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76
韦曲老街的前世今生 #热闹的一条街 韦曲老街是西安市长安区一条承载深厚人文历史与市井烟火的老街,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历经唐代繁华、明清商贸兴盛,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美食聚集地。 一、历史渊源与得名 汉代起源与韦氏家族 韦曲之名源于西汉,因丞相韦贤家族在此居住而得名。唐代韦氏家族鼎盛,与杜曲的杜氏并称“韦杜”,民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俗语,形容其地位显赫、临近皇权。唐代诗人杜甫、韦庄均在此留下诗作,如杜甫《赠韦七赞善》提及韦杜两家人才辈出。 明清至近代的行政变迁 明时为咸宁县韦曲里,清代设韦曲镇,民国时期为区、乡、联保驻地。1949年后为长安县政府所在地,2002年撤镇设街道,并合并申店、杜陵两乡。老街曾长期作为长安县的“商贸中心”,直至2002年县政府西迁。 二、文化积淀与古迹 历史遗迹与宗教文化 韦曲街道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兴教寺塔(玄奘墓塔)、华严宗祖庭华严寺、唐代牛头寺等佛教遗迹,以及唐韦皇后墓、杜公祠(纪念杜甫)等。老街北段曾有一座龙王庙(后改建为百货大楼),中段有火神庙,东南还有供奉药王孙思邈的窑洞,香火旺盛。 诗词与典故 唐代韦庄《韦曲故里》等诗作描绘了韦曲的繁华,杜甫诗中“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则生动刻画了唐代韦曲的春日胜景。老街的“郑谷”典故(汉代隐士郑子真)也与杜甫诗作相关。 三、建筑风貌与商业变迁 传统建筑特色 老街南北长约600米,原为青瓦覆顶的庵间房,商铺多用木板铺板门,后院存货,具有典型关中传统商业街风貌。中段西口的“怡悦坊”牌楼是标志性建筑,双面彩绘,飞檐翘角,现为老街地标。 集市传统与现代转型 露水集与古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逢一、四、七、九为集日(称“露水集”),腊月和农历三月三、十月一“古会”时尤为热闹,交易南山竹木、杜曲豆腐、东江坡饸饹等特产。 夜市兴起:80年代后逐渐形成夜市,汇聚关中风味(如油旋馍、炒凉粉)、广式肠粉等美食,成为长安区最具烟火气的街区之一。 四、市井生活与人文烟火 多元业态与市井百态 老街北段为小吃街,南段以蔬菜水果、日用百货为主,修鞋、配钥匙等老手艺摊点穿插其间。劳务市场、基督教堂、中医院等设施融入日常,形成“衣食住行”一体化的生活圈。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9
00:00 / 3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6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大秦3月前
刘易平《辕门斩子》一帐 刘易平(1908—1997)是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工须生,在秦腔艺术领域成就卓著。以下是对其生平和艺术成就的总结: 刘易平16岁(1924年)进入刘立杰(艺名“木匠红”)创办的秦钟社学艺,师从刘立杰,工须生,初名刘裕秦后因觉民社内讧,与高希中一同前往甘肃平凉平乐社搭班,并更名为刘易平在平乐社期间,他拜著名须生黄云亭为师,习得经典剧目《辕门斩子》,并因此剧成名,成为平乐社的台柱演员 刘易平嗓音高亢甜润,宽厚亮圆,唱腔韵味浓郁,刚柔相济,注重发声技巧与共鸣运用,创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腔,既保留秦腔激昂特色,又韵味悠长 代表剧目包括《辕门斩子》《八义图》《葫芦峪》《让都城》《李陵碑》《苏武牧羊》等,其中《辕门斩子》最为著名,成为秦腔经典 1952年获全国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三等奖,1956年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一等奖,奠定了他在秦腔界的地位。晚年与影响953年加入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晚年仍致力于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997年农历正月逝世,享年89岁他的艺术风格和唱腔对后世秦腔演员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和学习。 #刘易平 #刘易平经典唱段 #秦腔 #秦腔名家 #秦腔经典唱段
00:00 / 4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38: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