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篇 一、 出处:龙树心髓,中观明灯 此句出自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奠基人龙树菩萨的划时代巨著——《中论》(《中观论》)。更具体地说,它是书中著名的“三是偈”(或称“三谛偈”)的核心浓缩。原偈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句话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观思想的王冠上,是理解大乘般若空性智慧与中道实相的关键钥匙。 二、 义理:空·假·中——缘起实相的三面一体 这句话精妙绝伦地揭示了一切现象(“众生因缘法”)的本质,包含三个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层面: 1. “我说即是空” (空谛 ): 核心: 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依赖种种条件而存在。正因为其存在完全依赖于他者,本身并无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自体)。 比喻:如云聚而成形,依赖水汽、温度、气流,并无“云”的固定实体;如波浪依赖海水与风,并无“波浪”的独立自性。 义理;此“空”非顽空、断灭空,而是缘起性空**,破除我们对事物有实在、永恒、独立本体的执着(我执、法执)。这是对实相最深刻的洞察。 2. “亦名为假名” (假谛 / 俗谛 ) 核心; 虽然事物本质是空,无自性,但在缘起和合的当下,它们并非不存在,而是以相对的、暂时的、依赖条件的形态显现。为了认知和交流,我们赋予它们概念和名称(假名安立)。 比喻; 云虽无实体,但此刻我们看到它、称之为“云”;波浪虽无独立自性,但此刻它拍打着海岸,我们称之为“波浪”。镜中花、水中月,虽非实有,但影像宛然。 义理: 此“假”非虚假不实(不是不存在),而是缘起如幻的有。它承认现象在世俗层面的相对存在与作用,避免堕入虚无断见。这是对世间现象功能的承认。 3. “亦是中道义” (中谛 - Madhyamā-pratipad): 核心:“空”与“假”并非割裂对立的两极。“空”是“假”的本质,“假”是“空”的显现。不偏执于绝对的“实有”(常见),也不偏执于绝对的“虚无”(断见),超越两边,圆融无碍地把握缘起现象“即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实相,即是中道。 义理: 这是最高的真理(胜义谛)。它揭示了真空妙有的不可思议境界:正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万有;正因为缘起万有,才证明其性本空。空有不二,即是中道实相。 三、 现实修行指导:在生活中体悟中道 此偈不仅是深邃的哲理,更是照亮修行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39: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6: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79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
谨月🪷2周前
觉林菩萨偈意思 视频中对《觉林菩萨偈》的解读核心在于“一切唯心造”,其完整含义可概括如下: 核心比喻:心如画师偈文以“工画师”比喻心,心像画家一样,运用“彩色”(四大元素等物质基础),虚妄地画出世间万物的种种形象。 我们所见的山河大地、身心世界,都是心性本体变化显现的假象,而非真实独立的存在。 心的特性: 能造万法:心一刻不停,无量无边,能示现出一切境界和色相,包括我们的身体感受、思想情绪和所有念头。 不即不离:心与所造之境(如“彩画”)的关系是“不即不离”。 心中本无画,画中也无心,但离开心则无画可得。心是能生起万法的本源,但并非与万物实体性地结合。 各各不相知:心所变现的一切事物(如世间万物、众生之心)彼此独立,互不相知,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的相。 终极实相: 佛、众生与心的体性:佛与众生的本质都是心,只是觉悟与否的不同。 佛是觉悟了此心本性的众生,众生是迷惑了此心的佛。三者的体性(心性、佛性、众生性)无二无别,皆无尽。 悟道的关键:若想真正了解诸佛的真相,不应向外寻求,而应观察“法界性”(世界的本性),最终悟到一切现象皆是心的幻化。 地狱、天堂、痛苦、快乐,皆由心造。 大彻大悟者,了知一切本空,不落真伪二元,唯余自在。 修行启示:此偈旨在引导修行者观心,通过体悟“一切唯心造”,破除对实有外境的执着。 当不再于幻相中造业、轮回时,便能契入佛的真实本性,达到无碍自在的境界。 念诵此偈能破地狱,正是因为它能提醒修行者地狱之苦亦是心造,觉悟即可超越。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8
00:00 / 1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1
🈚我8月前
开经偈是什么意思? 开经偈是佛教徒在诵读佛经之前念诵的一段偈语,用于表达对佛法的恭敬与虔诚,同时为身心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领悟佛经的深意。以下是关于开经偈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背景 开经偈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仪式性偈颂,通常在翻开经典之前念诵。其内容为:“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据传,这首偈语由唐朝女皇武则天所作,专为《华严经》而创作,表达对佛法的赞叹与敬仰。 2. 内容解读 无上甚深微妙法:赞扬佛法的至高无上、深奥微妙,超越世间一切学问。 百千万劫难遭遇:强调佛法稀有难得,在漫长的轮回中难以遇到。 我今见闻得受持:表达有幸听闻佛法的喜悦与珍惜,决心依教奉行。 愿解如来真实义:表明学佛者的发心,希望彻底领悟佛陀教导的真实含义。 3. 意义与作用 表达信仰:通过念诵开经偈,佛教徒表达对佛陀和佛法的恭敬与信仰。 恭敬经典:在翻开经典之前念诵,表示对佛经的尊重与珍视。 发菩提心:激发修行者的菩提心,即愿为众生解脱而修行的决心。 回向功德:将修行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解脱和安乐。 4. 历史与流传 开经偈自武则天创作以来,因其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含义,成为佛教徒诵经前必不可少的仪式。尽管后人曾尝试修改或创作其他偈语,但均无法超越原作,因此这首开经偈流传至今,成为佛教经典的一部分。 5. 与其他宗教的对比 虽然开经偈在佛教中非常普遍,但在其他宗教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仪式或偈颂。例如,道教中也有开经偈,但其内容和意义与佛教的开经偈有所不同。 总结:开经偈是佛教中一种重要的仪式和信仰表达方式,通过念诵开经偈,佛教徒可以表达对佛陀和佛法的恭敬与信仰,激发菩提心并回向功德给众生。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