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都江堰放水节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 早期起源:中华民族以农为主,水是重要资源,远古时人们通过“祀水”祈求风调雨顺。战国秦蜀郡守李冰建都江堰后,川西平原成富庶之地,人们为感恩李冰,祭祀活动兴起,从出土的李冰汉代石刻像推断,祭祀至少不晚于汉建宁元年。 - 正式定名:唐朝在岷江岸边举行“春秋设牛戏”,成为最早的“放水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官方正式将清明节定为“放水节”。此后,这一节日历经各朝各代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活动内容 - 祭祀仪式:古时由祭官主持,戴冲天方冠、披锦绣长袍,端高香绕场祈福,跪拜河神、天地,上香后陪祭官展开祭文绢帛,主祭官宣读祭文。 - 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身着蓑衣的堰工纵身跳上“杩槎”,挥动利斧砍断绳索,拦河“杩槎”散落,岷江水从决口涌出奔向川西平原。  现代发展 - 恢复与创新:1990年都江堰恢复放水节,此后不断创新,增加了祭坛、面具舞等表演,还举办清明艺术节、迎春花会等活动。 - 文化融合与传承:2010年至今,演出地点移至《道解都江堰》现场,融入更多水文化元素。2025年,都江堰放水节与泰国宋干节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庆祝。 价值意义 - 历史文化价值:再现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历史发展和民俗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品质,延续4000多年中国水利文化。 - 科技价值:展示了“深淘滩,低作堰”等古代水利智慧,其治水理念与技艺对现代水利工程仍有借鉴意义。 - 民俗价值:保留大量古代庙宇祭祀习俗和丰富农耕文化社会行为,是研究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发展历史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样本。#放水节 #都江堰水利工程 #民俗文化 #网红打卡地 #清明节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8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