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9
00:00 / 08: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1
南阳和宛的关系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 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原创作品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碑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碑刻是其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碑刻概述 南阳武侯祠现存碑刻400余通,这些碑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记人记事、歌咏题记等多个方面,书法上也包含了真cao隶篆等多种字体,被誉为“卧龙碑林”,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居首位。 著名碑刻 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这是南阳武侯祠的镇祠之宝,由南宋名将岳飞在路过南阳时拜谒武侯祠所书,其书法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张景造土牛碑》:这是一通汉代碑刻,对于研究汉代的社会风俗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立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记载了礼部核准赐诸葛亮庙“忠武”庙额、春秋二ji ri期及祭品、祭文等内容,是研究明代guan fang祭祀诸葛亮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碑刻的保护与研究 南阳武侯祠的碑刻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得到了国家和地方zheng fu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同时,这些碑刻也是研究三国历史、诸葛亮生平以及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综上所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碑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zhong guo古代文化的魅力。#历史古迹 #南阳卧龙岗#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大美南阳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7
从名人金句里看诸葛亮躬耕哪里 诸葛亮躬耕之地的争议由来已久,今天,咱们依据历史区划,从名人金句里一探究竟,看看诸葛亮到底躬耕何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南阳”,在汉代是南阳郡。而襄阳古隆中,汉代属南郡,和南阳郡没有从属关系,显然不在诸葛亮所说的躬耕范围内 。 李白的“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描绘了诸葛亮在南阳耕种的画面。在唐代,唐王朝行政区划继承隋制又有所发展,此时的襄阳古隆中属山南东道治所襄州,和山南东道邓州的南阳县没有关系,所以李白笔下的“南阳”绝不可能是襄阳古隆中。 杜甫的“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以杜甫的认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唐代的行政划分已经明确,古隆中与南阳在区域上完全不同,因此这里的“南阳”与襄阳古隆中无关。 白居易说“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结合当时的行政区划,襄阳古隆中并不在“南阳”的范畴内,可见这句诗里的“南阳”与襄阳古隆中的归属毫无关联。 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成为诸葛亮躬耕之地的象征。在历史的区划演变中,古隆中从未被纳入过“南阳”的管辖范围,所以“南阳”肯定不是指襄阳古隆中。 王安石的“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从王安石所处时代的行政区划来看,当时的襄阳古隆中属襄州,与邓州的南阳县分属不同区域,这里的“南阳”自然不包括襄阳古隆中。 唐伯虎“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结合明代的地理划分,襄阳古隆中与南阳的行政区域划分清晰,这句诗里的“南阳”不可能是襄阳古隆中。 左宗棠“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即便到了清代,古隆中属襄阳府,与南阳府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所以“南阳”绝非襄阳古隆中。 彭而述的“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愿此处,更莫向襄阳”,明确将“南阳”和“襄阳”区分开来。结合当时的行政区划,再次印证了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和襄阳古隆中没有关系。 众多名人金句中的“南阳”,在历史行政区划的考证下,都与襄阳古隆中无关。这些金句和历史资料相互印证,更有力地说明了诸葛亮躬耕之地就是在真正的“南阳”,而非襄阳古隆中。大家对这个结论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襄阳牛肉面 #襄阳 #南阳 #最新消息 #上热门
00:00 / 03: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7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南阳卧龙岗三国古迹:三顾桥,成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桥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东侧梅溪河上,因刘备屯兵新野期间三顾茅庐时往返必经而得名。该桥地处南新、南襄两条官道交汇处,现存桥体为清代在旧桥基址修建的石板桥。作为卧龙岗文化产业园核心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顾桥现为游客进入武侯祠遗址区的前导空间,与宛郢古道、诸葛cao庐等景点共同构成完整的三国文化游览动线。清代《龙岗志》记载其最早见于东汉末年,现存桥基可追溯至清代 历史沿革 据《水经注》地理坐标印证,三顾桥所在梅溪河流域自东汉末年即为重要交通节点。清代《龙岗志》明确记载:"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cao庐经此,因名",这一记载与现存桥体基址的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桥体历经多次改建: 东汉时期始建木结构桥梁,作为连接新野与宛城的重要通道 清代在旧基址上重建石板桥,桥面采用南阳独山青石铺筑 19 68年改建为现代水泥拱桥,保留原有桥基与部分石构件 考古发现 2025年桥基维修工程中发现: 明代万历年间修桥记事碑(残存23字) 宋代"三顾"铭文砖7块 清代龙纹桥栏残件(现存南阳博物馆)#历史古迹 #南阳三顾桥 #南阳卧龙岗 #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