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四官大神的传奇故事 在贵州岑巩的青山绿水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忠诚与信仰的动人传说。让我们走进田氏土司后裔田贵钧老人的记忆,聆听这段跨越时空的神奇故事。 四官大神原是思州田氏土司田琛麾下的四位忠勇将领:康、冉、严、罗。他们跟随田琛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当田琛遭明廷处决后,这四位将领隐姓埋名,流落民间。 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们在放船游玩时发现河中石头竟能化作钱财。这个奇迹很快传遍四方,最终惊动了朝廷。经查证,这四位奇人正是当年田琛的得力战将。皇帝感其忠义,特敕封为"四官大神"。 四官大神最终在波洲仙逝,长眠于思州府署后山。他们的英灵化作护佑百姓的神明,被供奉在千家万户的神龛之上,成为湘黔桂渝地区百姓祈求财运的家宅守护神。 每年腊月杀年猪时,当地百姓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向四官大神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个延续数百年的传统,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传承着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四官大神的传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思州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见证了土司时代的辉煌,承载着民间信仰的力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至今仍在黔东大地上传颂不息。(张小平) #贵州银行思州石砚惠农站助推乡村振兴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2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在清康熙时期的地方志《思州府志》中,记载了一处地名“千功坪山”。这个地名背后,是苗族人民曾经遭受的悲惨命运。 据1987年的《岑巩县地名志》所述,千功坪原名青㭎坪,位于岑巩天马南六公里处。清代康熙年间的地方志中详细记录了千功坪山的来历,指此地曾是清政府征战苗族的地方,因为在此地获得上千的敌军首级,故名“千功坪”。随着时光流转,由于音译的原因,这个地方最终演变为今日的青㭎坪。 虽然“千功坪”这个地名隐藏着过去的悲惨记忆,但它同时也成为了历史变迁的见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开始迈向幸福、自由和富裕的新时代。然而,这一历史的印记仍存在于一些老地名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沉淀下来,人们的目光转向未来。近年来,人们对那段悲痛的历史开始重新审视与纪念。1991年的《岑巩民族志》就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个历史地名的反思和探索。这一历史变迁见证了苗族人民的努力和坚持,以及国家民族团结与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至今日,2025年2月28日这一天,岑巩县史志办、县思州文化研究会一行人来到了青㭎坪专程寻找这里著名的“草冦坟”,也被称为“苗王坟”。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墓地。虽然这里也有新葬的坟墓,但当地年长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草寇坟”。 如今,苗家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中华家园。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一直幸福下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功坪”这个地名虽然曾经承载着悲痛和苦难,但它也见证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张小平) #贵州银行思州石砚惠农站助推乡村振兴 #地名故事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
00:00 / 05: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2
#古城的东方红大桥。 古城东方红大桥 岑巩思州古城的东方红大桥,是当地一座意义非凡的交通枢纽。它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头连着聚集着县委县政府与岑巩中学的城东,一头通向密布着供销社、食品店、邮政局、粮食局、教育局与电影院的城西商业区,堪称古城的“大动脉”,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这座大桥的建材颇为特别——全部由古思州城墙的石头砌成。当年修建时,曾有人反对拆除城墙,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近取用规整方正的城墙石,既省时又省料,是修桥的最优选择。为了改善交通、助力长远发展,保留城墙的想法最终让了步,古墙就此化作连通两岸的桥梁。 城墙虽已消散,却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着价值:石头从抵御外敌的防御载体,变成了服务民生的交通设施。只是没了城墙的依托,那段古思州的历史也渐渐模糊,如今只剩几截断断续续的残垣,诉说着过往。 或许是见证过刀光剑影、听过马嘶炮鸣,这些城墙石格外坚韧。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东方红大桥依旧挺拔,默默为岑巩的发展贡献力量。 近来,听闻大桥或将修整,甚至有拆除重建的说法,我总怕再也见不到这座“石砌的古城记忆”。赶忙拿出用了七年的老手机,拍下几张照片——既是留存青春时走过的桥,也是留住古思州的石头、城墙,以及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古城印迹。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