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8
00:00 / 06: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原创动画 #古代文化 #民间传说 #原创视频 #趣味历史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寒衣节:一纸寒衣,千里寄思 今日是11月20日,阴历十月初一,我们迎来寒衣节。它又称“十月朝”“祭祖节”,与清明、中元并列为中国三大鬼节,核心是祭祖送寒衣,以朴素仪式寄托对先人的深切缅怀,承载着千年未改的思念与孝道。 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其早期雏形,彰显着古人顺应时节、关爱亲人的心意。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一节日有了温度与记忆点——孟姜女寻夫至长城,发现丈夫早已埋骨城下,悲痛中烧送寒衣的日子恰是十月初一,这份赤诚与牵挂,让寒衣节的习俗得以代代相传。 节日的核心习俗,藏着中国人对逝者的温柔牵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烧寒衣,人们用五色纸裁剪纸衣、鞋帽、被褥,部分人家会将其整理成“包袱单”,清晰标注祖先姓名与辈分,在坟前或路口画圈焚烧,圆圈特意留一处缺口,方便祖先“收取”御寒之物;同时还会在圈外焚烧纸钱,分给孤魂野鬼,尽显悲悯之心。饮食上南北各异,北方多吃饺子,南方盛行糍粑,一口温热吃食,既是慰藉生者,也是告慰先人。此外,家祭、墓祭等仪式庄重举行,宗族族人齐聚,在焚香祈福中追忆先祖、诉说家常。 寒衣节的深层内涵,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道文化与生命哲思。“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贯穿始终,人们以送寒衣的方式,延续对逝者的牵挂,仿佛先人从未远去,依旧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它也是宗族团圆的契机,集体祭祖的仪式,不仅强化了家族归属感,更让亲情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浓厚;同时,这一节日也暗含着中国人对阴阳两界的平和认知,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份通透,悄悄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时代变迁,习俗迭代,但思念从未褪色。如今,为规避环境污染与火灾隐患,传统烧纸习俗逐渐被文明祭祀取代——一束洁白的鲜花、一场线上祭奠、一次静心的追思,虽无烟火缭绕,却同样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寒衣节的形式或许在变,但“敬祖尽孝、传承亲情”的核心从未改变,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铭记先祖,在思念中汲取力量,让亲情与孝道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生活#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绿色农业#寒衣节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董健1周前
今天2025年11月20,农历乙巳年十月初一,是中国民间传统“十月一,送寒衣”的寒衣节。 “十月一,送寒衣”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又称“十月朝”“祭祖节”。这一节日的核心是为逝去的亲人焚烧纸制寒衣,表达生者对亡者的关怀与思念,同时祈求祖先护佑家族平安。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周代有“腊祭”习俗,民众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并用新收的谷物祭献,感谢祖先庇佑丰收,也为迎接寒冬做准备。《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表明九月便已开始制备冬衣,而十月祭祀时“送寒衣”的习俗。 汉代将十月初一定为“腊日”,朝廷会举行“授衣礼”,向官员发放冬衣,民间也效仿为家人准备衣物。 最广为流传的传说与孟姜女有关。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修长城,因天寒劳累而死。十月初一,孟姜女携冬衣寻夫,得知噩耗后痛哭至长城崩塌。她将棉衣焚烧祭夫,百姓感念其深情,纷纷效仿,形成“送寒衣”之俗。 寒衣节体现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认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需要温饱。 随着社会变迁,寒衣节逐渐简化,部分城市改为鲜花祭祀或网上追思。但其核心——对祖先的感恩与对生命的敬畏——仍被延续。这一节日不仅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也成为凝聚家庭情感的重要契机。 董健2025.11.20寒衣节于香港。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简介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农历十月初一的重要传统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古时以“蜡祭”酬谢神恩,并祭奠祖先,祈求丰饶。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广为流传:秦朝时,孟姜女听闻丈夫范喜良死于长城,悲恸之下城墙崩裂,她焚衣寄哀,从此“十月初一烧寒衣”的习俗深入人心。此外,明初朱元璋行“授衣”之礼,赐群臣棉衣与赤豆羹,强化了节日的仪式感。 寒衣节的核心习俗是祭祖送寒衣。旧时,人们以彩纸剪成衣裤,内填棉花,象征为亡灵御寒;如今则焚烧印有衣帽鞋袜的冥衣纸,并焚化纸钱作为“邮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祭祀方式分墓地与家中遥祭:前者需清扫墓碑、摆供品、焚衣钱,过程庄重肃穆;后者则通过画圈焚化,寓意衣物送达冥间。节日还蕴含孝道文化,生者借送寒衣传递牵挂,祈求亡灵安息、家族平安。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寒衣节正逐渐被淡忘。其传统习俗如“授衣”(晒冬衣)和“吃饺子”(象征团圆)在现代生活中式微。但作为承载孝亲报恩精神的节日,寒衣节仍值得铭记。它不仅是缅怀先人的仪式,更是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价值观的体现,提醒人们不忘血脉亲情与生命敬畏。 #短剧视频变现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