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抑郁孩子相处的10条行为规范 1. 规范:止语预判 说明:停止凭自己的经验预判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的真正动机。 错误做法:“你不就是玩手机才这样的吗?”“我知道你就是想多了。” 正确做法:说出观察,询问感受。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睡得不太规律,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有事呢?” 解读:预判会切断沟通,让孩子感觉不被理解。询问则打开了沟通的门。 2. 规范:禁止二次伤害 说明:当孩子表达痛苦或出现问题时,不指责、不奚落、不翻旧账。 错误做法:“活该!早听我的会这样?”“你怎么又来了?” 正确做法:共情与支持。例如:“谢谢你告诉我这些,这一定让你很难受。我们一起看看能做点什么。” 解读:问题本身是第一次伤害,来自最亲之人的指责是第二次,且伤害更深。 3. 规范:情绪接纳为先 说明:允许孩子有任何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不试图立刻“赶走”负面情绪。 错误做法:“别哭了!”“想开点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做法:陪伴与确认。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伤心,我会陪着你。”“感到生气是正常的。” 解读:情绪像河流,宜疏不宜堵。接纳情绪本身,就是最好的安抚。 4. 规范:多听少说教 说明:将沟通的比例调整为“听占80%,说占20%”,且说的部分以提问和确认理解为主。 错误做法:孩子说一句,家长说十句,急于给出建议和道理。 正确做法:耐心倾听,不打断,偶尔用“嗯”、“然后呢?”、“我明白了”鼓励对方表达。 解读:抑郁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未被倾听的声音,倾听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5. 规范: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说明:不过分聚焦于“何时上学”、“何时好转”等结果,而是欣赏他为此付出的微小努力。 错误做法:“你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今天怎么又没精神?” 正确做法:“今天你愿意出门散步了,这很棒!”“我看到你努力吃了半碗饭,真好。” 解读:对结果的焦虑会压垮孩子,而对过程的看见能点燃他内心的微光。 6. 规范:保持情绪稳定 说明: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和情绪,避免因孩子的状况而情绪失控。 错误做法:孩子情绪崩溃……#原创视频 #抑郁 #亲子 #焦虑 #孩子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5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