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0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1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9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5
即兴(二) #jacobcollier #热门音乐🔥 #乐器演奏 #绝对音感 #格莱美 雅各布·科里尔(Jacob Collier,1994年8月2日)是一位英国创作歌手、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且经常使用不同的乐器和创新的和音。科里尔在伦敦北部长大,与两个妹妹一起长大。他的母亲苏西·科里尔 (Suzie Collier) 是一位小提琴家、指挥家,也是皇家音乐学院少年学院的教授。科里尔的外祖父德里克·科利尔是一位小提琴家,也在皇家学院任教,并与世界各地的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他的外祖母 Lila Wong 具有部分华裔血统。 科里尔就读于伦敦北部的米尔希尔县高中和赫特福德郡布希的珀塞尔青年音乐家学校。他在皇家学院短暂学习了爵士钢琴。科里尔于2011年开始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以及将著名歌曲重新改编的翻唱版本。他的首张专辑《In My Room》于2016年发行,所有的录音、作词、作编曲、混音制作等都是在自家里的小后屋独立完成的。科里尔于2018年开始创作四卷、50首歌曲的专辑《Djesse》,并与20名以上的艺术家和乐团客串合作。 科里尔的音乐作品3次获得格莱美奖的认可。 ➡️2008年,他以八级歌唱成绩获得全国最高分ABRSM金奖。➡️2017年,他因其对《Flintstones》和《You and I》的编曲获得了格莱美奖。 ➡️2020年,他因《Djesse Vol.1》中的《All Night Long (All Night)》和《Djesse Vol.2》中的《Moon River》的编曲再次获得了格莱美奖。 ➡️2021年,他因《Djesse Vol.3》中的《He Won't Hold You》获得了格莱美奖。
00:00 / 1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巴赫随想曲:逻辑与即兴的结合 (巴赫 - c小调第二号帕蒂塔, Bwv.826 VI.随想曲) 🔴《c小调第二号帕蒂塔》Bwv.826(Partita No.2 in C minor)是巴赫最重要的键盘作品集《六首帕蒂塔(或德国组曲)》(Partitas, BWV 825–830)之一 🔴作为终曲的Capriccio(随想曲/奇想曲) 是全套作品的高潮与总结,风格上充满活力与音响/情绪对比 🔴它不仅延续了巴赫键盘舞曲的严谨结构,还带有强烈的即兴感与戏剧性,展现了作曲家在“舞曲—艺术化”之间的高度融合 ✍乐章采用双部曲式(binary form),即 A 段与 B 段各自重复一遍 ✍A 段:以急促、鲜明的节奏型开始,音型灵动,充满戏剧性。主题动机短小,却反复发展,给人一种不安定、向前冲的力量 ✍B 段:发展性更强,频繁的转调与模进手法将音乐推向更复杂的色彩领域,尤其从主调(c小调)延伸到属小调(g小调)及其他相关调性。其后逐渐回归原调,收束紧凑 🔴主题的开头充满生动的切分节奏、与连续音型,营造出极强的推进感 🔴整个乐章像一场即兴的狂想,但由于主题的发展、对位法、调性的布局十分精巧,让乐曲始终保持清晰的逻辑 ✍不断前进的主题:需要演奏者让主题的进入、转化、重现都清晰可闻,就像在舞台上不断抛出一个鲜活的想法,带动听众的注意力 ✨建议:每次主题或片段再现时,稍作动态或音色的区别,突出“发展”的层次感 ✍以主题的模仿、对题的呼应,常常让不同声部交替“说话” 演奏者不仅要注意旋律线条本身,还要让听众感知对位声部在背后的存在,让音乐像多声部对话而不是旋律配伴奏的织体 ✨建议:练习时把左手或副声部单独弹出来,体会它们的逻辑,再和主声部结合 ✍和声并非表面的“和弦”概念,而是乐曲张力的流动。特别是所有调性的属和弦、导(七)和弦的出现,制造了强烈的紧迫感,在演奏时需要通过动态和触键把这种张力以及解决传递出来 ✨建议:在和声转折(如半终止、强烈属功能)处稍微加重或速度轻微收紧,让听众感受到和声音响的张力解决、以及体现乐曲该有的乐句结构 #古典音乐 #巴赫 #帕蒂塔 #钢琴 #和弦 #和声曲式 #对位法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1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0
贝多芬的情绪开关 持续音撑起全场 (贝多芬 - 《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悲怆》) 🔴此曲创作于1798年,是作曲家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关键转折之作 🔴第一乐章的呈示部,是全曲情绪张力最集中的段落。它紧接着庄重的引子(Grave)进入呈示部“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以c小调为基调,展现出剧烈的冲突与强烈的生命脉动 🔴第一主题在强劲的八分音符伴奏上展开,旋律中充满断奏、重音与激烈的节奏对比。和声结构从主和弦(Cm)出发,经过C7、Fm、G7等反复交替,形成持续的主-下属-属功能,并加上‘持续音’制造张力,塑造出一种紧张、急促且富有命运感的音响空间 ✍持续音(pedal tone)通常指某一音高在一段时间内被持续或反复强调(可在低声部、中声部或上声部),而上方和声发生变化,导致该固定音先后成为“和弦音”、或“和弦外音” ✍音乐上它既能做“锚”(让听者觉得有垫子在),也能制造不和谐 → 期待 → 延迟解决的张力,从而非常适合用来营造戏剧性 ✍在《悲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贝多芬巧妙运用了两种持续音手法来制造紧张气氛: ✍主持续音(tonic pedal tone)“固定的低音制造听觉上的摩擦”,低音C长时间保持不动(如 Fm/C、G/C 等),而上方和声不断变化,使C时而协和、时而冲突,形成持续的不稳定感。由于低音由稳定的主音组成、上方流动,这种“静中有动”的对比让紧张感逐步累积,仿佛所有张力都被压在一个不动的基底上 ✍属持续音(dominant pedal tone)“持续的向心力、期待”在转向E♭大调的过程中,低音B♭被反复强调(如 A°/B♭),形成一种强烈的“等待解决”的感觉。属音天然带有向主音回归的吸引力,当它被延长或被上层不协和音包围时,听感上就像不断拉扯、积压的力量,使乐句始终处于紧张悬浮的状态 ✍总而言之,主持续音营造“压抑的稳定”,属持续音制造“迫切的期待”,两者共同构成了《悲怆》呈示部的核心音响张力 #古典音乐 #乐理 #和声分析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 #和弦 #钢琴 #音乐教学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