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古人寒衣节的忌讳与习俗 到了阴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古人过得格外讲究,既有寄托哀思的习俗,也有不少需避开的忌讳。 习俗上,最核心的是给先人送寒衣。节前几天,妇女们就忙着准备纯棉粗布,白天在太阳下晒过布料,据说能沾阳气帮先人驱寒。裁剪前得洗手焚香,嘴里念着先人的名字,针脚要缝得密密的,不能中途停下。新去世的人,寒衣得用白纸做;家里的老人,就选青黑色布料,艳色是万万不能用的,怕显得对先人不尊重。衣兜里还会悄悄放些茶叶、米粒,盼着先人在那边衣食不愁。 寒衣节当天,祭祖仪式很隆重。午间阳气最足的时候,人们会去坟前,先把杂草清理干净、添点新土,再在地上画个圈,特意留个口对着墓地方向,说是能引先人来取衣,防止孤魂抢去。圈里先烧点纸钱当 “邮费”,再把寒衣放进去烧,一边烧一边念叨 “天冷了,添件衣服,好好安歇”,得等火全灭了才敢走。要是没坟可祭,就去十字路口设祭;家里正厅也会摆上馒头、苹果和清茶,长辈带着子孙挨个跪拜。 忌讳方面也不少:这天不能办婚事、奏乐,喜庆劲儿和祭祖的肃穆氛围相冲,古人觉得会惹先人不高兴;不能天黑后还在外头晃悠,更不能大声吵闹,说傍晚阴气重,容易招不好的东西;也别晾晒衣服,尤其内衣,怕沾上阴灵带来晦气;动土修房子更是不行,担心惊扰地下的先人,影响家里安宁。 不管是习俗还是忌讳,说到底都是古人敬祖、盼平安的心意。 #寒衣节 #古人寒衣节忌讳与习俗 #万物皆可毛茸茸 #美好惊喜夜安利计划 #我在抖音聊游戏 @天缘视界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4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简介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农历十月初一的重要传统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其起源可追溯至周代,古时以“蜡祭”酬谢神恩,并祭奠祖先,祈求丰饶。民间传说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广为流传:秦朝时,孟姜女听闻丈夫范喜良死于长城,悲恸之下城墙崩裂,她焚衣寄哀,从此“十月初一烧寒衣”的习俗深入人心。此外,明初朱元璋行“授衣”之礼,赐群臣棉衣与赤豆羹,强化了节日的仪式感。 寒衣节的核心习俗是祭祖送寒衣。旧时,人们以彩纸剪成衣裤,内填棉花,象征为亡灵御寒;如今则焚烧印有衣帽鞋袜的冥衣纸,并焚化纸钱作为“邮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祭祀方式分墓地与家中遥祭:前者需清扫墓碑、摆供品、焚衣钱,过程庄重肃穆;后者则通过画圈焚化,寓意衣物送达冥间。节日还蕴含孝道文化,生者借送寒衣传递牵挂,祈求亡灵安息、家族平安。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寒衣节正逐渐被淡忘。其传统习俗如“授衣”(晒冬衣)和“吃饺子”(象征团圆)在现代生活中式微。但作为承载孝亲报恩精神的节日,寒衣节仍值得铭记。它不仅是缅怀先人的仪式,更是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价值观的体现,提醒人们不忘血脉亲情与生命敬畏。 #短剧视频变现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9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3
00:00 / 0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