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
墨竹笋1周前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济南(今山东济南章丘区)人,是宋代婉约词派代表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 出身名门: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也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名臣王拱辰的孙女,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夫妻恩爱: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虽生活清贫,但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家遭变故:崇宁元年,李格非被指为“元祐奸党”,遭罢免。后赵明诚父亲赵挺之也被罢官,不久逝世,李清照随赵家人前往青州生活。 悲痛江宁:“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夫妇南下。1129年,赵明诚病故,李清照所藏文物也在战乱中散失大半。 流徙两浙: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流落到南方,曾再嫁张汝舟,后发现所托非人,与之离婚。此后,她着力于赵明诚遗作《金石录》的校勘整理。 文学成就 词: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及离别哀愁,词风轻盈委婉,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悲叹身世,词风沉重哀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她创造出了“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易安体”为后世词作树立了榜样。 诗:李清照的诗也具有较高的水准,如《乌江》(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借古讽今,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历史 #历史人物 - 文:她的文有《金石录序》《打马图序》等,其中《金石录序》叙述了她与赵明诚搜集、整理金石文物的过程以及婚后的变故,情感真挚,文笔流畅。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8: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乐湾1月前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可分为少年从军,青年仕宦,中晚年闲居三个阶段。他的词都是书写自我的人生理想、人生感受,实录自我对社会、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辛弃疾的词,是他人格、个性的影像记录,生命历程的艺术呈现,时代风云、社会变化、乡村自然的素描剪影。 鹧鸪天 不寐 老病那堪岁月侵[1],霎时光景值千金[2]。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3]。 随巧拙,任浮沈。人无同处面如心[4]。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5]。 点评这首词可视为辛弃疾的创作宣言。他要把人生“旧事”、一生的行为出处,写入词中。“入《笑林》”,是自嘲,也是无奈,更有几分愤激。他一生的理想是做英雄。成就英雄的伟业,岂料一生只与溪山为伴,只能写写词。供人传诵。他心中很是不爽!早年他“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到晚年终日与溪山为伍,与世俗浮沉。表面旷达,随缘自适,心里实深含愤懑。 人心之不同,有如人面之相异。要写人,就要写出人的个性,写出独特的生命情怀。“人无同处面如心”,从创作的角度来说,与苏轼“自是一家”、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一脉相承。如果说苏轼强调的是词作风格的独特性、李清照强调的是词体不同于诗体的文体独特性,那么,辛弃疾强调的则是创作主体心灵的独特性、生命的独特性。不仅如此,辛弃疾还强调词作的纪实性、传记性。所以他写词是“记”平生经历的“旧事”,写在时代风云变化中的“行藏”出处。 从这首词中也可以看出英雄辛弃疾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爱游溪山,爱读书史,所谓“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爱游溪山,爱读书史,本是平常事,可词人偏偏把这平常表现得不平常。他不说一生最爱游逛溪山,却说“一生不负溪山债”,让你觉得好新奇!仿佛人不游溪山,是欠溪山的债,有愧于溪山;游了溪山,就不欠溪山的人情了。这让人想起辛弃疾的前辈朱敦儒“曾批给雨支风券,屡上留云借月章”的词句,寻常的吟风弄月,被朱老爷子写得那么潇洒豪迈,天帝曾“批发”给他游赏风雨的免费券,他也多次向天帝奏请借云留月。把平常的东西变得不平常,是诗人词家的伎俩,既让你觉得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会心一笑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爱书,被称为“书淫”,这本是熟典,说“百药难治”之书史淫,就特别新鲜,未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