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4
福娃7月前
家人们,今天镜头对准河南项城市秣陵镇,有个神秘之地等我们一起去深挖,那就是骨头冢!它静静卧于骨头冢村东200米处,作为龙山文化遗址,早在1963年就被列为河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位超然。至于名字,简单直接,因为出土超多古骨,所以得名骨头冢 。 走近一看,一座不规则长方形土台出现在眼前,长60米,南北宽20米,文化层厚达10米,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巨人,默默见证着岁月变迁。再瞧瞧四周断壁,文化层次清晰,灰坑、红烧土居住面、陶窑等遗迹,就像一片片时光碎片,让我们得以拼凑出几千年前先人的生活场景。出土的黑陶、罐、扁状三角形足、折腹盆等文物,带着浓郁的龙山文化特色,瞬间就把我们拉回了远古时代。 除了这些实打实的历史遗迹,这里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到老何营,何家父子为了救他,不惜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刘秀的衣服引开追兵,最终何家儿子被杀害,刘秀得以脱身。后来刘秀称帝,厚葬何家尸骨,封土成冢。百姓为纪念何家忠义,就把这称作“骨头冢”,也叫“忠义冢”,还建起龙台寺庙和亭子,直到现在,这里依旧香火不断。 历史遗迹承载着过去,文化传承连接着未来。关注我,咱们一起踏上更多探秘之旅,揭开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角落,让更多人了解背后的故事 ! #项城 #秣陵镇 #骨头冢 # #文物古迹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博物馆 #国家文物 后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 以下是详细介绍: 基本信息 - 出土时间与地点: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这里是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核心区域。 - 形制规格: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 文物造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 铭文: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历史沿革 - 出土与保护:1939年,当地村民吴希增等人在吴培文地中掘获此鼎,起获过程中双耳断损。为躲避日军掠夺,大鼎又被埋入土中。1946年6月,后母戊鼎重新出土。 - 文物流转:1946年,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将鼎挖出后收藏。同年10月,后母戊鼎被作为寿礼运往南京,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管。195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南京博物院,鼎入藏其中。1959年,后母戊鼎被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 工艺价值 - 铸造工艺:后母戊鼎采用陶范法及分铸法铸造,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充分说明商代后期青铜铸造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 合金配比: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8
00:00 / 09: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36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5: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5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